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井下成像新技术:油田的管波监测(下)

  • 作者:不详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08-03-31
  有时移变化的2D模型 井眼被模拟为薄流体层,2D模拟可以显示重要的井间波传播特征,包括与管波有关的波至。

  作为流体层的3D模型 为了在3D模型中证实波传播原理,采用3D有限差分编码模拟测量两口裸眼井中用流体层表示的交互的薄储层。震源井的波场包括1000个单位的常振幅下行管波。

  饱和流体的储集层可借助管波进行监测,配有低能量可重复性震源的生产井和注水井使管波的传播向下能达到储集层深度。在这些深度,管波沿储集层以面波(瑞利波或斯通利波)形式传播,并以适当的频率形成导波。转换的部分能量有可能以体波(P波或S波)形式传播,到达其他井后这些波再转换成管波,并被井中或井口传感器记录。震源的可重复性可进行记录道的现场叠加,明显提高了信噪比。

  应用遥测技术,叠加道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可以对生产引发的储集层流体变化进行实时监测,这些变化可能是由注水或注CO2前缘引起。可对储集层构造和岩石特性的变化进行量化解释,对这些变化的监测还可用于可重复时移测量,确保低成本和实时监测的进行。新研发的这项技术不受生产的限制,可进行低成本储集层监测,并能提供可靠的监测结果。
分享到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html/2008-03-31/0000073950s.shtml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