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引领测控技术—发展开放推动科技应用服务产品

———引领测控技术—发展开放推动科技 应用服务产品

2003年3月起,国际知名工控厂商凌华科技,携手中国自动化学会、康拓公司及中国工控网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了“凌华2003测控技术先锋论坛”。本次系列论坛活动遍及广州、上海、沈阳、西安等全国18个城市,吸引了全国各地近2000人报名参加,其中北京站报名人数近600人,300多人获邀请参加,堪称近两年国内测控业内的一场盛会。
北京站论坛邀请了中国自动化学会、计算机协会、清华大学的测控专家到会,就当今测控最新技术和在不同行业应用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还现场展示并讲解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测控产品的技术特点和应用案例。凌华此次活动给业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必将对国内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鉴于此次论坛的影响深远,记者专门采访了与会专家和凌华科技负责人。


接受采访人:
凌华量测产品事业部总监暨大中国区量测产品业务副总高明和先生
北京凌华科技总经理徐鹏先生
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导师金以慧教授


记者:金教授,今天你讲到了目前国内测控业不景气,您认为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促进它的发展。您认为IT对测控的发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金教授:
我国的发展目标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众所周知,由IT技术发展引起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正因此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工业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而信息化则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最有效手段,传统工业正是利用信息化这一手段,通过工业自动化的桥梁迈进工业现代化的殿堂。当前,我国整体发展水平正处在工业化阶段,工业自动化水平相对落后,测控产品绝大多数属于中低档技术水平,可靠性、稳定性等关键性指标尚未全部达到要求。高档、大型检测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中档产品以及许多关键零部件市场60%以上份额也由国外公司占有。而IT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金以慧教授
金以慧教授
未来测控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智能化和网络化,这种演变都取决于IT领域的微处理器、PC和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并引进IT技术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的测控技术发展。可以说,凌华致力于基于PC的量测、工业电脑和网络通信,正是这一发展方向。
原来,我们曾经一度认为,我们在硬件技术上落后太多,干脆采用国外的产品,很方便,但事实是,硬件产品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假如国外的硬件产品中存在漏洞或有意识的缺陷,用在我们的军控方面就非常危险。因此,我们的国策是,哪怕我们的产品暂时落后一些,也一定要拥有我们自主的核心技术,开发出自己的硬件平台。这样就可以为我们的测控技术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当然,针对目前的需求,我们还有许多产品不具备,我们还是要购买国外的产品,采用拿来主义,消化并吸收,而更重要的是在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如果没有创新,我们就永远只能跟着别人走路,永远是落后的。我认为学习国外的技术是必须的,而且要站在人家的肩膀上走,如果都从零开始就永远赶不上了。站在人家肩膀上要快一点,而且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这一点是我们急需加强的。

记者:高总,金教授提出了创新的重要性,凌华是怎么理解并发挥创新这个理念的?
高总:对于凌华来说,“创新科技,转动世界”是企业的一个基本理念。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我们过去是以技术为导向的经营理念,近几年逐渐发展成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过去可能会研发出一种技术,打遍全世界;现在即使你有这样的一个技术,别人没有,但是别人可能会有其他的技术达到同样的目的,能替代你的技术。因此,我们认为创新第一个前提是要从实用端出发,即要从客户需求为中心导向,确定你的方向,我们才用全部的或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刚才金老师提到的核心技术的研发中去。因为测控技术应用的领域实在是太多了,每天都会出现不同的应用,我们一般手上都有二十到三十个项目在研究,我们会从中找出其内在的规律,研发相应核心技术。所以我说,测控应用的领域有上千个,我们不可能把它都做完,所以我们选择其中的核心进行研发,在借助全世界各个领域的系统集成商,把产品做成客户可以使用的解决方案。
开放是我们的一个特征,像对其他厂商而言,我们不单单提供一个数据采集卡等,有些客户需要我们的采集卡,有些客户则希望能将我们的产品整合到解决方案中,它能将行业知识融合进去。所以说创新必须从客户需求和应用端出发,比如说,我有一个宇宙飞船上应用的技术,可能在广大市场领域中应用的就非常少。

记者:我们注意到,许多工程师和开发人员都参加了PICMG培训班,请问这个培训班对他们而言有什么重要意义?
徐总:这个首先要从PICMG协会谈起。这个协会实际上是一个建立工业控制和电信标准化的协会。在国际PICMG协会上,凌华是它的执行委员,在国内则是该协会的副主任委员。一方面,凌华和PICMG协会之间一直以来有着很密切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凌华集团的CTO Jeff Munch先生,是PICMG 3.0的主席。从凌华加入PICMG协会到直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我们希望能通过和PICMG的合作,将凌华从产品和方案提供商提升到参与标准制定的较高层次。凌华为何要主办PICMG培训班?在国内,我们并不缺乏优秀的软硬件工程师,学校也培养了许多相关人才,但是为什么我们开发的产品和国际先进水平比,规范性要差一些?不是我们技术能力不行,而是由于我们对于标准规范的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够全面。所以我们期望通过此培训班能够让国内的同行更好地掌握PICMG的规范,这有利于提升国内的硬件开发水平,具有战略意义。同时,更多的开发商会因此制造出符合标准的产品,可以很好地和凌华的设备配合使用,这将是一个互利的局面。
徐鹏先生
徐鹏先生
其次,凌华作为国际PICMG的执行委员,在Compact PCI方面,我们都将围绕Compact PCI/PXI这个规格发展,能为后PC时代的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规范。在后PC时代,无论跟量测技术的结合还是跟电信产品的结合,我们希望这种规范从现在开始到更先进的PICMG 2.16、2.9、3.0,让国内的工程师和高级主管能持续紧跟标准的发展,以便他们进行产品的改型和提高。

记者:徐总,您认为基于Compact PCI的PXI这个新一代产品和原有产品相比,有什么区别和提高?
徐总:在传统仪器时代,我们走的是GPIB规范,然后是VME Bus和VXI Bus;后来进入到PC总线,结合VME bus和Compact PCI的优点形成PXI。从这种演进中我们可以看出,进入PC时代,无论是Compact PCI还是PXI,都是基于PC发展的。原来专属仪器的结构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了开放式的架构。
PXI的好处在什么地方?首先,它是开放式的架构,我们几乎所有的工程师在设计软件、硬件的时候,是在PCI这种电器规格上设计;第二点好处是它的物理结构,因为它走的是标准的欧规卡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无论在各个行业设计产品都会很规范,比方说,我们在航天上、军工上,甚至生活自动化等方面设计一些功能的模组,我们都可以在基台上使用。它具有标准化和开放性特点,这样一个架构,其实未来在我们所说的后PC时代,它的应用性、功能、实用性、稳定性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现在全世界在测试领域的许多系统,都是各家自己发明的。比方说,在IC半导体测试领域,安捷伦公司等都有自己公司的一个特有的系统。PXI所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PXI就是PCI的一个延伸,它的解决方案应用领域应该说相当广泛,性价比也很高。所谓开放式架构就是说,在PXI这个架构里面,各个厂家可以贡献它的模组,这样可以比较快速的开发他的各种应用。因为它的价格会合理很多,对测控产业的发展也会有很多有利之处。

记者:作为国内测控业的专家,您对凌华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看法?
金教授:我对凌华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我们是这段时间才开始接触的。我觉得凌华和其他厂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凌华有提高国内总体测控水平的意识,并也一直积极向这方面努力。对于凌华来说,销售产品是其主要工作,但不是全部,凌华有推动整个产业界前进的意识。凌华具有很好的背景条件,能和国外厂商合作,具有国际一流的产品和技术,能将国际上一些最先进的产品技术介绍的国内,这都是凌华的优势,这是很可贵的。
此外,凌华的发展不是盲目的,是根据客户、市场需求而发展产品技术,这一点很重要,能对我们在科研中起到引导和启示的作用。除非有些国民经济非常需要的产品,但市场面非常狭窄,我认为这类产品和技术,不是某个企业所能完成的,需要国家的调控和支持。一般产品都是以市场大量需求为引导的,像凌华此次活动推出的高速率的数据采集系统、新一代PXI平台技术等,都是我们国家国民经济非常需要的产品,像我们的雷达系统、水文资料都需要这样的高速率的采集系统,凌华是有这个实力和能力提供这样的产品的。

记者:请问凌华近期推出的PCI-9820数据采集卡,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徐总:9820是我们新推出的一个产品系列,将在7月份左右上市。目前,我们在同步采集方面,有PCI-9810、PCI-9812、PCI-7300等等,它们主要从精度上区分,9810是10 bits,9812是12 bits,它们速率是一样的。作为目前亚洲速度最快的数据采集卡,PCI-9820采用SDRAM存储,输入范围可通过软件选择,精度为14bits,采样速率高达60 ms/s。其好处在哪里呢?举个例子来说,网络时代为了加强信息安全,有了防火墙,目前实现防火墙有一种方法叫物理隔离。在物理隔离里,每两个设备之间的大量数据交换,逐渐不再通过网络交换,而通过总线间的I/O进行交换,这样,凌华的高速采集卡就有用武之地了。另外,9810、9812在国内很多化工、电力等行业也都在使用,比如变电站的实时监测等。目前这类产品在国内已经销售了两年,情况相当好,主要应用在自动化领域的高速采集。

记者:我们接触过许多台湾厂商,它们一般很看重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并由这些人才构成核心团队,凌华和他们有所不同?
总高明和先生
高明和先生
高总:您所提到的这些企业,它们一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他们的研发团队和PC制造优势。它们的客户目标定位相对清楚,它的市场就是它的OEM伙伴,在行销方面没有细分的市场。它们侧重的是不断降低成本以推出更新的产品。这样,大家做的产品都差不多,它们的营业额可能会很高,可是利润却非常低。因此,它们需要的人才相对单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的专门人才。
凌华的核心领域是基于PC的三个平台:量测、自动化以及电信产业。这些应用,我们称之为一个多样化的市场部分。这样就给各式各样的人才一个发挥的空间,第一个它瞄准的是客户市场的需求,它不是由技术反推产品,它由客户定义产品然后反推技术。我们专长在于市场上,和客户需求的了解分析。第二个在这个多元化的市场里面,它的进入门槛很高,由于我们着重应用,在这种专业应用的领域里面,不是短期就能介入的,可能要花三五年的时间,才能彻底了解这个行业。因此,凌华也许不会有绝对值很高的营业额,但是却一直能稳步健康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我们去年复合成长率为49%,这主要由于整个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凌华成功上市之后,公司必须有一个严谨的市场运作方式。从前年开始,凌华从国际上各个领域陆续引进了一些人才。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凌华自己不培养人才,公司对研发人才做了相当多的培养。我们的做法是,研发人员和渠道方面同步成长,更多的其它专门人才的加入,可以让公司的经营更国际化。

记者:测控技术相对IT技术而言,发展相对缓慢,金教授,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金教授:国内IT业发展非常快,而测控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一种专用技术。因为IT技术几乎能用于国民经济中每一个领域,而测控技术虽然应用广泛,但还毕竟有其一定的应用范围,与IT技术相比较更专业化一些。我认为,测控技术的难度不是在技术的后端,而是在前端,在它的敏感元件上,有一定的制约性。我们把这部分叫做“硬骨头”,例如,目前在测量方面,乙烯一般纯度为99.999%,国外应用质谱仪这种仪器来测,需要很长时间,也没有解决好在线的即时测量,所以说它很难。另外测控领域涉及的技术也非常广,有化学、物理、力学、微电子等,这些领域又没有太多相关性,面非常宽,国外测控技术的发展也并不是很快。为什么许多测控领域设备都非常昂贵,主要因为它针对性很强,研制的难度又很大,需求又不是大量的,发展也相对慢一点。目前一般产品技术讲究“短平快”,但在测控领域“短平快”不起来,它太难了,大家都需要“十年磨一剑”。

记者:您认为凌华这几个产品线领域目前在凌华中所占比重各多少,您认为那条产品线发展前景更好一些。
徐总:从目前凌华的三大块业务来说,其实主要是两大主要业务方向,因为我们把量测和自动化看成一个发展方向,因为,它里面涉及的虽然有数据采集卡产品,还有很多是工厂自动化产品,这些其实都是一样的。另外一个发展方向是网络电信。我们认为这两个发展方向所带来的市场机会都是很重要,没有主次的区别。从电信的角度来看,虽然去年全世界电信行业不景气,并不意味着电信所引申出来的设备会慢慢往下降。去年,我们召开了一个“刀锋出鞘”的产品发布会,未来电信的设备会越来越专属化,对于我们来说市场潜力是很大的。而量测部分,目前在国内有很多产业,首先在交通,国家秦沈高速铁路,封闭时速达305公里/小时,在这个线上,局端都应用的是高稳定度的电脑,就是像现在Compact PCI这样的电脑,或者PXI电脑,它稳定度非常强。像这样的高速电气化的铁路系统,未来将是我国普及化的一种高速交通的方式,这就说明了高可靠度的工控机在国家重点铁路建设上,将有很大的贡献。现在在高速公路计费方面,许多电脑也都用我们测控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此外,在国家电力等大型产业方面,测控的应用也相当具有前景。目前,测控所涉及的领域也开始逐渐宽泛起来,现在我们所说的生活自动化,机场、商场的查询设备,里面相当多的核心设备都来自这个领域,离我们生活已经很近了。未来可能会进入家电领域,这也是很大的一块市场。

记者:徐总,请介绍一下去年凌华和西安高校的合作项目。
徐总:在去年十月份,我们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一个“凌华量测自动化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属于校级实验室,成立前后运作了一年左右时间。由于量测技术要求非常高,对于人的培养,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在高速采集、高速测控,还有一些新产品和新技术方面,我们希望能在国内测控领域做一些深度耕耘,为教育事业作一些贡献。同时,这也是为了响应支援西部建设的号召,所以凌华将第一家合作院校选择在了西部。第二个原因在于,和我们同PICMG协会一起举办培训一样,我们希望能借助这个实验室,让许多学生、研究生在里面做一些实验,接触一些新的产品,在他们工作以后,对产品应用这部分已经很熟悉了,除了加强他们自学能力以外,还能很快投身测控技术的研发中,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
从凌华的长远发展来看,一方面希望和大学合作以后,有一些优秀的人才进入到我们的企业。另外,针对一些项目,我们也希望和国内的院校、研究所,共同来实施,进行合作,这是一个比较长远的打算。其实,我们是以西北工业大学为第一站作尝试性的合作,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相关的计划。

记者:高总,请谈谈凌华近期在量测领域的发展目标以及举办本论坛的意义。
高总:目前,我们面临着以市场、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导向,我们今年主要的任务是,建立健全量测产品线的市场导向机制,来研发和推广我们的产品。从长远来看,我们以推动测控技术发展为己任,希望通过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引领测控技术的发展潮流。
通过本次论坛,我们希望为业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凌华在测控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整个测控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凌华
凌华科技成立于1995年,总部设于中国台北,企业核心理念为“创新科技,转动世界”,并期望在量测、自动化、工业电脑以及通讯领域,成为世界的领导厂商。
2002年3月份,凌华在台北上市,目前还准备在香港上市,员工人数约200人,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均设有分公司,行销网络遍布五大洲40多个国家;1999年,凌华进入内地市场,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均设立了分公司。
目前,凌华的业务领域主要在如下四个领域:量测、自动化、工业电脑、通讯,目前主要客户和合作伙伴包含Motorola、安捷伦、日本三菱、瑞典ABB、中兴电讯等知名企业。作为一个以专业领域技术应用见长的厂商,凌华除了获得ISO-9001、14001等认证外,2001年导入6 Sigma专业认证的生产体系,是为全亚洲第一家通过美国通讯大厂六标准差稽核的公司,证明了凌华具有国际一流的品控能力。

关于高明和先生
原安捷伦大中国区电子制造测试事业群副总经理,现凌华量测产品事业部总监暨大中国区量测产品业务副总。

关于徐鹏先生
从事近十年工控PC产业,北京同维电子有限公司创办人,现任北京凌华总经理。
关于金以慧教授
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导师金以慧教授
分享到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html/news/2003-03-31/n0000483716.shtml
本文标签: 引领测控技术—发展开放推动科技   应用服务产品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