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创新,还赋予了机器人以“人”的特质。它有“视觉”,因为配套了一套视觉系统后,它可对放在传送带随意摆放的工件进行快速识别,并使用视觉跟踪系统进行引导,灵活抓取并摆放不同角度的工件。它还有“触觉”。在工作中若碰到人体或其他障碍物,系统就会自动停止命令,减少安全隐患。“人们常说机器人没有情感。其实电流就是它们的&LSquo;情感’。”钱晖解释说,机器人在工作中的各种行为都能在电流的大小上反映出来,利用这,就能准确计算出它的“情感”,并制造出它的“触觉”。
除了这些尖端技术,机器人一般按照应用进行类别划分。数量最多的是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和搬运机器人。装配、码垛、切割、打磨、抛光、涂胶机器人等等,也在工业中很常见。
Fanuc M-1iA机器人分拣装配应用
见证制造业转型
“从目前来看,国内不可能快速实现工厂完全机器人化。”钱晖认为,虽然起步较晚,国内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仍有不小的优势。而这又将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生帮助。他说,智能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快速发展的产业,已成为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扶植重点,也是上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战略重点。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以2010年为例,上海发那科的客户有50%分布在各合资企业,还有50%来自本土企业。而2009年同期,60%的客户分布在合资企业,40%分布在本土企业。“由此可见,本土品牌对机器人的使用呈绝对增长趋势。”
其中,以上海为主的华东,以及华南地区,曾有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他们的转型调整,这里也成为国内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考虑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西部地区使用机器人的比例就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