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专家:上海机器人要实施跨越式快速发展
方明伦,国家级专家、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上海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已经年过花甲的他至今依然忙碌在机器人研发领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方明伦就多次作为机器人专家参与上海经济发展规划的拟定,见证了20多年来上海机器人在实验室中的成长壮大,他也曾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上海要加快智能机器人研发。上周,记者(以下简称“记”)在上海大学的一间办公室里采访了方明伦(以下简称“方”)。
记:机器人产业在上海到底有多大的市场潜力?
方:中国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和密度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有很大差距。在绝对数量上,中国的机器人数量仅为日本的18%、德国的35%;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汽车产业,每万名工人中机器人数量只有90台,而日本有1600多台,美国有800多台。从这个角度看,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缺口很大。
具体到上海的情况。飞机制造、船舶制造、汽车制造、核电和电子等领域,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最多,上海一直以来就大力发展这类精密制造业,而且“十二五”期间上海会继续在这些领域发力,所以工业机器人在上海发展的市场潜力巨大。
此外,上海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对家庭机器人产生旺盛的需求。上海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有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47.76万,占总人口的24.5%;而“十二五”期间,上海市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预计到2015年末,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30万,比例接近30%。随着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上海会非常需要具有医疗、助老助残、教育和娱乐功能的家庭机器人。
记: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海的机器人研发实力处于什么水平?
方:全球机器人研发水平最高的是日本、美国与欧洲国家。尤其是日本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研发实力非常强,全球曾一度有60%的工业机器人都来自日本。美国则在特种机器人研发方面全球领先。不仅是研发,从机器人产业上来说,日本、美国与欧洲国家也基本处于垄断地位。目前国际产业界有四大巨头:日本FANUC(发那科)与Yaskawa(安川电机)、瑞士的ABB、德国的KUKA(库卡),其中前三家企业在全球的机器人销量都突破了20万台,KUKA的销量也突破了15万台。
中国的机器人研发起步相对较晚,个别技术上能达到领先水平,但整体研发实力距离日本、美国与欧洲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上海拥有较好的人才团队与技术储备:以上海大学、上海交大为代表的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的研发;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机器人智能控制的研发。上海一些民营企业也具有一定自主研发能力,如上海沃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能实现码垛等功能工业机器人,去年产量为50套,但计划启用新工厂两年后,预计能年产机器人1000套;还有上海机电厂、开通、安乃达等相关企业,可以从事机器人的控制器、电机和驱动器的开发。
不过,与中国机器人研发水平相对全球一样,上海机器人个别研发技术在全国能达到领先水平,但整体研发实力却不敢说最强。往北看,实力最强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往南看,广东技术水平发展迅速,最近还成立了机器人产学研战略联盟;上海周边的江苏省等正抓紧机器人研发,发展势头直逼上海。
记:上海是最早开始研发机器人的地方,为何发展了20多年后,整体研发水平却没有在全国取得领先地位呢?
方:发展智能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写入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我参与编写的上海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就将发展智能机器人看作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核心。但仔细分析上海机器人研发,还是可以看到很多问题。
第一,现在的研发规模还不够,缺乏研发的连续性。掌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但上海目前的研发还处于零散状态。研发技术主要掌握在几大高校、一些民企与央企手中,但它们相互之间没有整合,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第二,机器人核心技术与关键器件不过硬。当然这不仅仅是上海机器人研发的问题,我们中国机器人研发都存在这个问题。目前中国机器人产品中真正过硬的核心部件还几乎全部依赖于进口。
第三,有影响力、有研发能力的上海国企、央企不积极介入。它们目前仍然趋于合资或者购买进口产品,对自主研发的热情不高,这就导致上海的机器人市场严重缺乏本土产品,目前上海市场几乎被日本与欧洲机器人产品垄断。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