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中国物联网国家标准草案年内完成(2)

  • 供稿:米尔自动化网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2-09-12

经过攻关,其团队已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部分技术世界领先;所提出的标准体系、系统架构和演进路线等顶层提案,被ISO/IECJTC1国际标准认可,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主导力量之一,使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少有的国际竞争重要话语权。“他让人与万物沟通无障碍;在高科技领域,他发现了一片崭新的蓝海,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物联网的涛声。”这是被评为2009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时他的获奖理由。
“目前,发达国家正争相布局物联网,而最为关键的争夺则是对物联网核心技术专利主导权与国际标准的掌控。物联网作为国家的新兴战略产业,必须及早谋划、突破关键的核心技术,加速知识产权布局,尽快建立我国自主的物联网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掌握物联网发展的主动权,以避免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身为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组长,刘海涛和业界同仁认识一致。

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国家主权的一种体现。2007年,超前于国际推动我国正式启动传感网标准化工作。“感知中国”强调以感知为核心,其立意明显高于美国偏重计算的“智慧地球”计划。此种先发优势,使我国已占领国际物联网技术与标准制高点。2010年3月,我国主导提出的第一项传感网国际标准《智能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支撑服务和接口》在ISO/IECJTC1正式立项,这是我国首个牵头在传感网国际标准中立项的项目。在团队争取下,首届ISO/IECJTC1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大会(SGSN)于2008年6月在上海召开;代表我国联合美国、德国和韩国等推动ISO/IECJTC1于2009年10月正式成立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化工作组(WG7),使我国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主导国之一;自2007年以来,团队提出了多项传感网通信技术标准提案在IEEE802.15.4e、IEEE802.15.4g中均已被采纳,成为IEEE802.15.4系列标准的组成部分;于2010年5月承办了美国IEEE802在我国大陆的首次标准全会,代表着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目前,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已建立11个标准项目组,正在制定传感网总则、术语、网络、安全、标识、测试、接口等十多项国家标准,预计2010年底将完成草案编制工作。目前,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起草的机场围界传感器网络防入侵系统技术要求、面向大型建筑节能监控的传感器网络系统技术要求等两项行业应用规范获工信部批准正式立项。

物联网是以感知为核心的全新的综合信息系统,并不是现有网络的延伸,它拥有自己的协议算法、关键技术、体系架构和产业模式。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中均已确定了物联网的三层体系架构,其中,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核心,与现有基础网络相结合,提供感知服务,真正实现对物理世界无处不在的感知。我国主导“智能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支撑服务和接口”、“传感网系统架构”等系列国际标准的制定,为这一发展趋势奠定了重要基础。

业内人士分析,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中,中国有着广阔的、世界最大的信息市场和种类齐全的装备制造业,这将为我们带来话语权。但由于物联网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广泛,物联网产业各环节的标准高低也不尽相同,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物联网产业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需要走好三步棋:在已经落后的标准领域努力“挤进去”,在同步研发的标准领域要能“抢到位”,在我国领先的标准领域能及时“圈到地”,从而使我国在物联网产业链条上的各环节都能找到合适位置。

有关专家呼吁:当前,物联网已到了产业化尤其是标准化的关键时期,实施以感知为核心的物联网标准化战略迫在眉睫。要依托现有的国际标准化优势,结合我国物联网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实施以感知为核心的物联网标准化战略,推行形成“共性平台 应用子集“产业结构,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国家层面统一协调,重点突破核心卡位技术、规模产业发展路线、商业模式等关键点,保障我国在国际物联网产业链体系中占领高端,推动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

分享到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2-09/n42148.shtml
本文标签: 物联网   感知中国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