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中石化重整辅业(2)

———重组炼化工程和油田服务业务

  • 来源:《财经》杂志
  • 供稿:米尔自动化网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2-09-25

“海油式”重组

中石化集团的专业化重组可追溯到陈同海时代。2007年前后,中石化集团曾提出整合石油工程业务的动议,但随着陈同海被“双规”,该动议也被搁置。

苏树林继任中石化集团总经理后,加强了对石油工程板块的重视,提出打造“石油工程铁军”,在2009年成立了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并对石油工程队伍进行结构调整。

中石化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志刚曾表示,中石化石油工程队伍总体富裕,多以工程施工服务为主,缺乏专业技术服务力量,需要继续调整石油工程板块结构,严格控制队伍扩张,扩大高端、高技术含量的服务队伍,压缩技术含量较低的施工队伍。

“中石化其实一直在为辅业重组做准备。”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震对《财经》记者说,“但是傅成玉执掌中石化后的重组方法和之前有很大差别。”中石化之前的辅业重组始终聚焦于上游油服板块,傅成玉则将下游的炼化工程板块纳入重组范围。

在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中海油专业化重组实施最早。

中海油旗下共有四家上市公司,分别是中海油股份(00883.HK/NYSE:CEO)、中海油服(02883.HK/601808.SH)、海油工程(600583.SH)、中海化学(03983.HK)。中海油股份上市最早,2001年在香港和纽约两地挂牌;中海油服由原物探公司、测井公司、技服公司、南方钻井等七个公司合并而成,主要进行钻井服务;海油工程是由原中海石油海上工程公司、平台制造公司、工程设计公司重组而来,为工程设计公司;中海化学则负责拓展中海油的下游业务,从事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尿素生产与销售。

至此,中海油完成了产业链上下游均有上市公司的布局。而中海油服、海油工程上市后业绩颇佳,印证了分拆上市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专业化路径。

业内人士猜测,傅成玉正在将中海油模式复制到中石化来。但王震同时指出,中石化辅业重组的难度大大高于海油系的专业重组,“中石化工程力量分散,队伍庞杂,中海油没有这么多包袱”。新成立的炼化工程公司属于下游板块,与中海油服、海油工程没有可比性。中石化炼化工程公司董秘桑菁华认为:“国内目前没有同类的上市公司,整个亚太地区都很少有这类上市公司。”

与中石化集团相同,中石油集团也面临油服、工程等辅业资产的重组。1998年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实行分业经营,中石油主营上游油田资产,中石化分得中下游炼化销售板块。1998年之后,二者实行混业经营,管理模式高度趋同。“集团下每个油田或生产单位都将生产、勘探、工程建设、生活服务等全部囊括。”王震说。

2008年,蒋洁敏出任中石油集团总经理,对各油田进行大规模重组,各油田公司与所在地石油管理局合并,并将分散在各油田的炼化、检修、服务、水电等下游辅业资产交给上市公司托管,实现一套班子管理,但资产性质仍属集团所有。此外,将工程设计板块独立,分别组建钻探公司。

“领导思路决定企业出路。”一位中石油人士表示。他认为,三大公司中,中石化、中石油的管理方式比较接近,“骨子里都还是当年大会战的思路”,但傅成玉到任后,中石化集团重组思路发生了变化,沿用了中海油的重组方式。

发展空间有多大

“炼化工程公司成立,日后打包上市都不是难事。”一位中海油人士向《财经》记者直言,“难的是内部整合与开发外部市场,后者尤为重要。”

该人士指出,炼厂建设的高潮已经过去。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大建炼厂,出现了第一个炼厂建设高潮,此后建设速度减慢;2003年以后,金砖四国及中东等地区掀起第二轮建设高潮,但是建设规模不及上一轮。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炼油行业复苏缓慢,总体表现欠佳。《油气杂志》2011年11月公布结果显示,经合组织国家(OECD)炼厂开工率维持在80.8%的低位水平。其中西欧地区的开工率已经连续四年下降,2011年,世界炼油规模在200万吨以上的炼厂总数从2010年的662座减少到655座。

2011年欧洲爆发债务危机,经营困境和战略调整迫使炼油商继续剥离炼厂业务,仅2011年就有超过十家大型炼厂被转手、闲置或永久关闭。剑桥能源研究协会(CERA)也预测,2012年世界炼油毛利将低于2011年的水平,亚太、北美和西欧的炼油毛利均可能不如2011年,同时炼厂开工率仍将继续维持较低水平,炼油业难以摆脱不景气的状况。对新成立的中石化炼化工程公司而言,这意味着开拓海外市场的难度加大。

但中石化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针对中东北非等海外市场动荡对业务造成的冲击,中石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业务总量继续扩大,在38个国家执行项目合同522个,合同额达到119.2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分享到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2-09/n42401.shtml
本文标签: 中石化   炼化工程   油田服务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