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中国制造能否打败日本制造?

  • 来源:21世纪网
  • 作者:战瑞琬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2-10-11

日本,如今正上演着制造业日薄西山的衰败一幕。

2012年8月,日本制造业活动萎缩至16个月最低水准,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7.7,为2011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

巨亏、斥资成为了日本制造近年的热词,索尼、松下、夏普等电子巨头被刺中了电视业务这只脆弱的脚踝,应声倒下,钓鱼岛事件更加速日系品牌的溃败。迫于生存压力,日系品牌选择外包自救,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国、韩国。

面对颠覆性的全球制造格局,中国制造是否有望占据更高、更主动的位置,超越精益生产、技术强国的日本呢?

日企加速向海外转移?

钓鱼岛事件撕裂了中日经贸的紧密关系,也撕开了日本制造的伤疤。

据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统计数据,2011年日本国内市场的薄型电视机销售量同比下降21%,仅卖出1982万台。另外有迹象显示,日本制造业正在加速向海外转移。在中日关系尚未完全好转之时,菲律宾等亚洲发展中国家也乘机“招揽”日企。

对于目前电视业务的萎靡,索尼、松下、夏普等厂商企图扩大外包自救。索尼表示将更多的液晶电视产品进行外包生产,同时产品研发也不会像以往投入大量资金。此前索尼就已经将与三星合资的SLCD液晶面板厂的全部股份出售给对方。

去年八月,日立就已经关闭了其日本的电视制造工厂,而将电视产品的生产外包给中国等海外厂商,而东芝则在更早将产品交由TCL外包生产。

据21世纪网了解,目前松下的外包比例是10%,而预期在几年内达到30-40%,索尼的外包生产也从2010年的50%提高至75%。

全球金融危机大潮尚未退去,日元持续升值,中国、韩国等竞争对手的重重夹击,迫使日本的海外市场不断缩水。

屋漏偏锋连夜雨,去年三月,日本福岛发生大地震,秋季泰国又遭遇洪涝灾害,天灾让许多日本电子零部件加工企业生产中断,经济损失巨大,祸及日本家电和汽车生产,出口连遭打击。

日本制造瘦身:二元分工模式之痛

从电子巨头的腾挪路线来看,日本制造最大的掣肘是战后形成的二元分工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形成了二元分工模式,将高技术和专用性强的整体型构造产品及工序留在国内,通过精益生产方式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利用亚洲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和组装,然后将产品出口到欧美或者返销国内。

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张捷《日本制造业组织结构与国际分工模式的变化》中,就提及了日本制造业的困局。日本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以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准时生产制(JIT)等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方式,丰田公司就是个中的一个典范。

“但这种方式是以地理接近和文化同质为前提,受到地域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封闭性,同时在模块型构造产品的分工上失去了节约成本的优势。”

“同时目前日本国内生产成本的过高导致本土制造类企业丧失足够的出口竞争优势,再加上国外同类企业所积累的后发制人的竞争优势,直接将日本本土的制造类企业逼入转移至海外的死角,加剧了岛内‘产业空洞化’。”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陈友骏认为。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黄少卿对21世纪网表示,日本制造在技术发展水平、技术装备水平、人员素质、中小企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实力等方面都要超越中国。我国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经营分散,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政府在资源分配上不均,形成阶梯式发展的局面。我国应该向日本等国取经,学习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联盟。

分享到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2-10/n42591.shtml
本文标签: 制造   中国   日本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