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多 要“讨巧”
不过,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步伐的提速,海外环境的日益复杂也给出行增添了不少变数。“一方面,全球整体经济情况不好,各国经济需要外国投资的拉动;但另一方面,也因为经济不好,许多国家政策偏保守化,外国公司来购买资源往往激起所在国保守派或民族主义者的负面观感。”曹寅感叹,未来情况只会越来越复杂。
清科研究中心并购方向分析师陈丛威认为,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面临以下障碍:首先,发达国家法律环境相对严格和健全,如国家安全法、反垄断法、证券法与环境法等,有海外并购意向的中国企业是否能够正确解读当地政策法规,这对企业及其聘请的相关中介机构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其次,国内具备国际化视野及具有参与运作跨国大中型并购交易的专业型人才相对匮乏。第三,语言及文化的差异也是海外并购交易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各国语言文化之间的隔阂,使得中国企业无法与外国企业、媒体、政府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导致并购过程复杂化。
在一些专家看来,中国企业出海,优劣势并存。优势在于:目前中国大部分资源类企业效益不错;中国外汇储备充足,银行也较乐意支持资源类跨国并购,中国企业比国外同行能得到较宽松的融资支持;经过多年积累,中国资源类企业在勘探技术、专业判断水平上已比较先进;中国在开采成本方面有优势,能够产生协同效应。
而劣势在于,中国企业不像许多跨国企业那样在资源地缺乏本土化力量和长年运营经验。尤其是一些绿地项目(即仅拥有相关资源开发权,需要从头开发、建设并解决基础设施配套才能获得产出的项目),需要处理好当地社区关系,注重环境保护。由于把握不好,不少海外项目出现了延期和成本上升。
“其实,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经验。”曹寅指出,日本企业就比较“讨巧”,他们通常不直接出面收购资源,而是给收购企业提供贷款、物流,掌握销售渠道,从而在“幕后”达到实际掌握资源的目的。比如,三井物流作为巴西淡水河谷的最大物流合作商和小股东,掌握了后者卖铁矿石的物流路线,因此其施加的影响一点都不亚于淡水河谷的其他大股东。
“此外,日企会在资源所在国建立很多加工制造企业,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并在当地销售,这也受到当地的欢迎。目前中国企业虽然在努力这样做,但在资源当地的雇佣人员还是有限,仍主要为中国的劳务输出、原材料输出和贷款输出。”他称。
“在海外光买下资源也并不一定安全,且初期成本较高。几乎所有油气生产国都发生过对外国公司当地油气资产的强制国有化事件。‘抢占资源’这样的思维是不是有点老?我觉得,中国企业未来海外资源并购还要更加灵活、更多样化一些。”他说道。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