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维斯塔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V60-850千瓦型风电机组也正式下线。这是该公司首次为一个特定市场研发产品,且是基于中国客户与合作伙伴的需求而设计的。同时下线的还有其拳头产品V52-850千瓦型风机。
V52-850曾被认为是维斯塔斯在中国市场推出的经典机型,彼时很受欢迎。维斯塔斯的大客户之一、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个风电项目内蒙古塞罕坝风电项目一期,使用的正是维斯塔斯这款机型。
当时很少有人能想到,这恰是维斯塔斯在中国市场的重要失误。“在国内厂商看到风电资源的稀缺性、中国风电市场的蓬勃前景时,外资在迟疑;等到大家都在发展兆瓦级以上的大型机组时,外资固守小机组,再度落后。”国内一家大型风机制造商的高层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V60-850正是业内人士眼里的小机组,额定功率0.85兆瓦。彼时,维斯塔斯并不缺乏大容量机组和技术。
维斯塔斯2006年就首先将兆瓦级机组引入中国,其在中国生产的第一台风机也是2兆瓦风机,且2兆瓦是当时领先世界的风机技术。但真正把中国风电市场拖进大风机时代的,却是2005年底成立的华锐风电。2012年,华锐首次在国内将6兆瓦风机投入了商用。
有中国同行直言不讳:“维斯塔斯这种做法,是在向中国市场销售其已在欧洲市场上淘汰了的产品,这是一种低估市场及其竞争对手的行为。”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英格并不承认维斯塔斯的中国战略存在失误。他表示,内蒙古工厂的设立顺应了当时的条件,也为维斯塔斯发展了供应商体系,“但是很不幸,后来小风机的发展不如大风机”。
2012年6月,维斯塔斯关停了设立仅四年的呼和浩特工厂,其V60-850及V52-850两种千瓦级机组同时停产。
维斯塔斯中国公司主管市场拓展兼海上风电的副总裁徐侃告诉《财经》记者,如果当时踩准步点,直接进入兆瓦级风机市场,“情况可能会比今天好很多”;郑宗功也对彼时国产风机制造商的战术打法赞赏有加:“它们作为后起的企业,就是要去打国内空白的市场,当时瞄准兆瓦级风机市场,还是非常准确的,这一点上抢得了先机。”等维斯塔斯回头准备再去参与大风机竞争时,发现市场已被瓜分殆尽。
另一个让维斯塔斯头疼的问题是,作为一家外资企业,其一直在遭遇政策有形无形的阻碍,比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的规定。
目前,中国虽已经废除了这一规定,但在其保护下,国内风电企业羽翼渐丰,已可与维斯塔斯等外资企业分庭抗礼。徐侃称,仅仅七年间,中国企业数量增长了近10倍,而外资企业几无增长,“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当然会被瓜分”。
再比如,中国地方政府出让风场资源时,常有附加条件,比如要求项目方必须在当地投资建厂。维斯塔斯原本非常看好风电产业在吉林的发展,但因为当地这一做法,只能作罢。
徐侃介绍,在吉林本地化投资的原则甚至具体到地级市或者县区,在通化做项目要求用通化生产的产品,在白城做项目要求用白城生产的产品,“这不符合维斯塔斯的商业逻辑和在中国的布局,我们没有办法接受”。
英格对中国企业的一些投标价格感到费解。他认为,这些价格“无论是谁、无论在何时都无法实现盈利,他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英格称,投资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回报,维斯塔斯从未在任何一个项目上有过亏损,“没有商业利益的事情,我们不会去做”。
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规划部主任杨岗告诉《财经》记者,2007年以来,中国风机制造商不断涌现,竞争随之而来,确实有一些企业出于抢资源或者现金流的考虑,给出过极低的价格,“确实也影响了外资企业。”
中国的诸多企业,信奉这样的经营思路:在一个项目上发生亏损,可以在另一个项目上找回来,实现企业整体盈利即可;但维斯塔斯中国公司没有这样的权限,也不愿意被价格战拖下水。一个在世界风电设备市场上经营几十年,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熟练商业体系的跨国巨头,忽然遭遇一个野蛮快速生长的市场,显得手足无措。
症结何在
毋庸置疑,与中国风机制造商相比,外资品牌最大的优势是技术和研发。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都对维斯塔斯的技术水准予以肯定,杨岗就表示,“实事求是讲,维斯塔斯的产品在质量和发电效率上,确实高于国内制造商的部分产品。”
但在中国市场,维斯塔斯不可能凭借技术优势一劳永逸。目前,国内业主更看中的是“性价比”。虽然维斯塔斯等外资企业的产品发电效率高、质量好,但价格也高,质量上的优势并不足以弥补价格上的劣势。
杨岗举例称,如果维斯塔斯的机组,年利用小时数为3500小时,售价5000元/千瓦;国产机组为2000小时,售价4000元/千瓦,当然会选前者。“但现实情况是维斯塔斯的年利用小时数与国产机组在限电的情况下基本持平。”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