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机器人”能救“代工王”吗

  • 来源:解放日报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2-10-25

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迅速崛起的“中国制造”,曾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结构,如今积累了大量变化的社会结构正反过来影响“中国制造”的未来。

如何平衡既有员工与技术革新之间的利益和关系,能否尽量实现各种技术升级与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平稳过渡,有一连串考验等着我们。

嘉宾:苏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

观点:一段时间以来,拥有大陆员工超百万的富士康一直麻烦不断,其用工上的困扰似乎很难摆脱。此前,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已宣布“三年制造100万台机器人”计划。在您看来,用机器人替代工人,能为像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巨头”提供改变现状的可能吗?

苏勇:富士康今天遇到的困境,说它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为过。富士康宣布其机器人计划,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改进和产能升级问题,而是富士康身上一系列问题的某种体现方式。

将近十年前,富士康就开始感觉到劳动力成本日益上涨的问题。今天回头来看,它一直以来的对策似乎就是“转移”。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富士康先后在郑州、成都建厂,目前在大陆累积的员工总量超过百万。当然,我们也一直看到富士康不断在改进自己的管理细节,但现在看来,最大的问题出在它由来已久的发展模式。

观点:也就是说,您认为如果富士康不改变既有的发展模式,就算是“机器人”也救不了富士康。

苏勇:没错。虽然机器人集成了机械自动化领域的各种成果,但它的定位同样鲜明,是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辅助手段。从德国、日本等机器人制造和应用大国的既有经验来看,机器人的技术局限跟它的技术优势一样不容忽视。目前在一般的企业里面,哪些领域适合以机器人代替人工,已有一些共识:

首先是一些危险性强的工种。比如,不适合人体直接去接触、操作、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作,现在通常都倾向于以机器人代替人工。

其次是将工人从单调、重复性高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工业心理学认为,如果让一个工人长期从事单一、重复的劳动的话,看上去似乎是越做越熟练、越熟练效率越高,但事实上,随着疲劳感的积聚,不仅工人对工作本身的厌恶感会上升、满意度会下降,连带其工作上的差错率也会不断上升。此时,如果正好有合适的机器人功能模块可以替代,一些企业很可能就会考虑以机器人代替人工。这类工作通常工序严谨、工作强度相对容易控制,这对于机器人而言就比较好实现,只要设定程序就可以完成。

为何现有机器人技术在汽车业的推广应用最有代表性,主要就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

就目前的观察而言,为何富士康宣布机器人计划后,业界普遍认为其进展速度似乎未达预期?这很有可能还是跟富士康所从事的电子产品加工业务有关。电子加工对工人熟练操控柔软电线和精密配件的能力有很高要求,如果是机器人,力度控制和精确定位都是问题。此外,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这就意味着机器人必须易于重新编程,企业则必须将由此产生的各种使用、维护、管理成本一一计算在内权衡利弊、合理统筹。由此就要说到影响企业采用机器人意愿的另一关键因素:降低成本并辅助企业管理效能整体提升。

观点:这让人联想到不少发达国家此前推广机器人技术的重要背景:人口结构变化、人工成本大幅上升、技术至上的社会文化环境。现在,我们是否也接近某个发展需求倒逼技术升级的拐点?

分享到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2-10/n43168.shtml
本文标签: 机器人   富士康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