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突破,为新型战鹰注入“中国智慧”(2)

  • 来源:中国科技网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2-10-25

“构建一个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最为关键”

对自控所来说,自主创新究竟从哪里入手?“构建一个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最为关键。”宋科璞给出了答案。

GNC系统配套复杂,涉及多专业协同。作为军用背景极强的高端技术,发达国家对此有着严格的技术出口限制。同时,在军工产品研制中,任何一个部件或关键技术都可能成为“拦路虎”,而军工产品开发,又不可能像很多民品产业那样简单产品集成,加之国内专业配套的缺失,要拿出产品,谈何容易。

发展GNC技术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根据专业发展需要,自控所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体系,目前的研究方向除飞控、惯导、制导系统技术,还包括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电子、光学、液压、机电等部件技术。

在技术开发管理中,自控所详细制订技术路线图,加速技术升级换代;梳理关键并形成产品技术簇,实现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建立管理控制线,确保创新过程受控。通过实施“图”“簇”“线”综合管理,形成了完整的GNC系统专业配套研制能力。从最初的技术跟踪,到后来的自主研发创新,经过梯次发展,自控所在完成几代新装备研制的同时,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

对此,伺服作动器主任设计师夏立群颇有一番体会。

飞控计算机、传感器和伺服作动器是飞控系统的“三大件”。其中,伺服作动器是执行机构,按照飞控计算机发出的指令精准驱动飞机的各种舵面来控制飞机。1990年大学毕业后,夏立群就在自控所搞伺服作动器研发,先后主持了多个重点型号课题。最让他难忘的,是直接驱动阀式作动器的研制。这种作动器在1998年前后启动研制,“作为最新一代产品,当时连公开的论文资料都很难找到”。夏立群和课题组开展跨团队技术交流,从基础的直接驱动阀原理到电机特性、伺服控制系统方案,通过一轮轮设计、试制,进行迭代完善。“2005年成功试飞,之后又陆续在我们国家的多个新机型上成功使用。”谈起往事,夏立群感慨万千,“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有可能站在前沿!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的国防装备才有可能与发达国家相匹敌!”

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科学的体系和方法。记者所见所闻所感,印证了夏立群的说法。

有驾驶舱、有操纵杆、有仪表盘,前方还有超大的地景显示屏……在自控所飞控部的飞控系统试验大厅,几台酷似大型模拟赛车游戏机的大家伙引人注目。

“这是进行飞控系统性能验证的仿真试验系统,要尽量逼真地再现空中各种飞行状态,并记录飞行数据进行分析,设计师在上面可以更精确和实际地感知设计效果。”飞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赵淑利介绍,“飞控系统构成非常复杂,一般的歼击机飞控系统有四五十个部件,大型飞机则有数百个。同时,飞控系统又涉及飞行安全,安全标准要求其失效率不低于10-9,即每10亿工作小时中系统失效不超过1次,系统设计及验证难度非常大。为实现快速设计、制造与验证,我们在方案论证、详细设计、仿真分析、试验验证全过程全面引入信息化技术,按照流程配置工具、软件和方法,使参数选优和系统试验的许多过程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缩短了产品的研发、生产周期。”

为加快研发迭代速度,自控所制造部专门成立了针对研发的“快速试制中心”,作为研发项目的“动车组”。在试制流程上,制造部打破常规,采取多种并行作业方法,新产品从设计、工艺到制造编程,全流程采用三维数字模型传递,实现了设计制造一体化,把试制周期从原来的1年缩短到3个月以内。

分享到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2-10/n43189.shtml
本文标签: 中航工业自控所   电传飞控系统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