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美国制造业的“在岸化”趋势

  • 来源:中国经营报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2-10-29

北京时间10月23日上午,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最后一场电视辩论结束。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在对待中美贸易、提振美国经济和改善失业率的问题上,不出所料地打出了同一张中国牌——都希望致力于中美“公平贸易”,通过推进制造业的回归,改善美国国内工厂倒闭现状,找回流失的就业机会。

就像去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硅谷举行宴会时对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发问一样——“要付出何种代价,才能在美国生产iPhone?”

不过,乔布斯的答复非常明确,“这些工作机会是回不来的。”

很多人都认为,是“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抢了美国人民的饭碗,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推进美国国内制造业回归,提高制造业产值,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便成了政治家向人民争取选票的重要宣言。

承担着“世界工厂”重要角色的中国,因其低廉成本的优势,一度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之地,然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环境变化,“中国制造”风头渐减,部分制造产业由中国向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转移;另外一部分则在重振美国经济,改善美国国内就业的呼声中,踏上了寻找归家之路的旅程。

美国制造业的“在岸化”趋势

2012年度,波士顿咨询集团(BCG)针对美国制造企业“在岸化”(在岸化,对应的是形容低附加值的产业链转移的“离岸化”)的这一趋势进行了调查并发布了数据报告。在接受调查的106家年产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中,有37%的企业表示计划考虑或正在考虑在美国本土布局生产线的可行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也进行了一项类似的调查,调查对象为108家全球化布局的美国制造企业,其中也有33%的企业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将生产线向美国本土迁移。

陶氏化学、卡特彼勒、通用电气以及福特等企业于2012年均提及将其海外的制造部门回迁美国的计划。谷歌(微博)近期宣布其NexusQ流媒体播放器生产线将被安置在美国国内。联想,曾于2005年并购IBM(微博)个人PC部门的中国电脑巨头,其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个人电脑生产线已经处于建设之中,并计划在2013年初投入运营。同时,这家公司刚刚在这座城市扩建了物流配送中心,占地2.2万平方米。与之相应的制造业相关招聘计划也将于今年年末启动。

联想在北卡罗来纳州建工厂,缘起于竞争激烈的北美和欧洲市场一直是其相对薄弱的环节。在当地开设新工厂并带动就业的做法,或许会为它赢得更多来自当地的好感。

另外一个制造产能推动创新和研发的例子就是CNN于9月报导的通用电器设在北卡罗来纳的航空引擎研发制造中心。与生产制造紧密结合的研发流程,能够为产品制造的自动化、精密化和产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得通用电气能够稳居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这一系列的动向背后,美国制造业政策到底在经历着什么样的变化,究竟又是什么在推动着这些变化?

政府发力

实际上,美国本土制造业萎缩,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者们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源于商品货架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和屡屡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不断攀升的失业率。真实的情况远没有这么悲观。根据美国制造业协会发布的报告,从1947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一直保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步增长,每年平均为美国创造1.7万亿美元的产值(约为同期中国制造业产值的10倍左右),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给美国提供逾1700万就业机会,其中每6个私营部门的工作岗位中,就有一个属于制造业。除了制造业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之外,其“乘数效应”也能拉动和辐射其周边或者相关的产业的发展。

三名来自Hackett咨询集团的咨询师运用一系列统计数据和金融模型对制造业在岸化的趋势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他们认为,有诸多因素会影响制造业企业的选址,根据行业的类别,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也会有差异。但是总体来看,最重要的,是企业的落户成本,包括原材料部件、制造费用(主要是动力和劳务)、运输和物流、存货仓储、税收成本等。其中,劳务成本又是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根据渣打银行(微博)发布的《中国-三地企业工资调研》报告,2012年中国制造业工资增幅达到9%~15%,增幅与GDP增长大致相同。而根据美国制造业协会的数据,从1986年至今,美国的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比例约为40%,综合考虑其他成本因素的影响,如中国上涨的油价和美国能源的繁荣、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上升、中国高涨的运输成本、越来越受重视的知识产权保护……中美制造业的成本差异正在逐渐缩小。这些变化,使得企业在考虑生产线布局的时候,有了不一样的选择。

美国联邦、各州政府以及制造业企业家们,也抓住了这一机遇,对于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做出了及时的回应。

分享到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2-10/n43350.shtml
本文标签: 美国制造   世界工厂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