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2000亿的资本故事:3光伏隐形大亨炼术起底

  • 来源:21世纪网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2-10-31

对比起尚德、赛维的“双雄早衰”,光伏界另外3个隐形明星正步入前台。恒基伟业、汉能与吉阳控股在寒冬下大肆布局,背后交织着掌门人张征宇、李河君、孙良欣的资本故事。

据统计,自2009进入新能源行业以来,张征宇在光伏行业的投资已不下十余处,资金规模超500亿。

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通过对张的投资历史进行梳理,21世纪网发现,同一时期张与另两家企业家孙良欣和李河君过往甚密。

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孙良欣的吉阳新能源投资规模达到了350亿,而李河君的汉能控股旗下的光伏项目投资更是有1500亿之巨。

在进入时点、投资规模、扩张步伐乃至商业模式上三者都有颇多相似之处。

依据其投资规模,张、李、孙三人可谓行业内隐形的巨头。在施正荣、彭小峰这些曾经的明星跌落神坛之时,新的明星正步入前台,光伏界“明星”辈出。

“隐匿”三巨头

对于公众来说,恒基伟业和张征宇既熟悉又陌生。上个世纪末,这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是当时中国商界最耀眼的创业明星之一,一个“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广告深入人心。

3年将一个产品销售额做到10亿元以上,抢占了50%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

张征宇和他的“商务通”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商业神话。

但随着手机的很快普及,商务通短短几年内就没有了市场。

此后张又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他投资OK960.COM,收购深圳讯时公司开发股灵通证券交易平台,参股国内一家寻呼台,推出商务通光能手机,但却都难称成功。

多年来,张一直在寻找新的崛起机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还表示,房地产、电动汽车都曾是其考虑的方向,最终他选择了新能源领域的光伏产业。

2009年开始,张征宇和他的恒基伟业便开始了在光伏领域的跑马圈地。

相比于张征宇的半道出家,李河君和他的汉能控股的血统更加纯正一些,1991年创办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汉能的前身)时就是以清洁能源为切入点的。

1996年李河君决定对华睿集团进行战略调整:收缩房地产、国内外贸易等产业,进军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而且具有垄断性的电力行业。

在那股中国民间资本掀起的小水电投资热潮中,李河君的华睿集团迅速发展壮大,并导演了一场民资收购国资的大戏。

2003年7月,华睿集团斥资12亿元收购了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尼那水电站,这一项目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大宗民营企业收购国有能源资产并购案。借此,李河君还当选为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

在水电、风电领域完成布局之后,李河君把眼光转向了彼时还风光无限的光伏领域。

2009年年中,汉能控股高调进入光伏行业,并迅速签订千亿大单。

对比张征宇、李河君两位巨头曾经的辉煌,孙良欣真正可以称得上神秘和低调,除了吉阳新能源董事长的头衔之外,几乎没有他的一点资料,就连业内人士对其过往也是所知甚少。

通过对公开资料的梳理,21世纪网了解到,在成立公司之前,孙曾任国家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处长和中国洗净工程技术合作协会秘书长。

2004年,孙良欣组织国内最大的18家超声波清洗公司联合注资成立了北京中联科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获得了软银赛富2500万美元的投资,由此进入了光伏领域。

在经过市场调查和多方努力之后,中联科利成功收购了科伟达集团和上海罗欧等公司,从而更名为北京中联科伟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阳新能源前身)。

通过资本运作、收购整合等手段,实现了在晶硅电池生产设备和技术全系列规模化、国产化。

2010年开始,中联科伟达开始全面进入光伏产业链各核心环节。

分享到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2-10/n43483.shtml
本文标签: 光伏   尚德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