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零部件企业的投资转向,并没对中国本土的零部件企业产生影响。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表示,日系零部件企业相对封闭,他们向东南亚转移对中国零部件技术水平和模具订单不会发生致命的影响,而且日系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转移。因为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法治体系不健全,投资存在风险,即使在法治体系健全的国家,如马兰西亚,其制造成本与中国相比也没有太大的优势,而且中国市场如此巨大,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迁移。
对于日本零部件的相对封闭和欧美的相对开放,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体会最深,他表示,日本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采用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整车企业主要从事汽车总装及车身、发动机(几个大件)、变速器、车架、车桥的生产,而零部件则委托各层级的协作企业制造。这种分工模式使得日系整车厂的采购体系相对封闭,关键零部件技术也很少向中国市场输入,所以中国本土的零部件企业对日资的依赖性并不强。
以日系三大车企为例,丰田汽车在进入中国前,先将部分自己参股的零部件企业布局到国内市场,从而形成专职供应。而本田和日产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便引入了合作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大多属于两家企业的“体制内”伙伴。
本土企业想要进入日系车企的采购体系,除了达到认证要求外,多数需要在日系车的专职供应商中持股,使自己拥有日资背景后才能加入,这样做的代价是产品往往不能拥有自己的品牌,企业的性质变成了贴牌生产,所以一些本土企业不愿意这样做。
一些已经加入日系车配套的本土汽配企业,由于近期产品销量大幅下滑,也正在考虑向欧美车企的采购体系靠拢。据了解,由于欧美车企对供应商要求相对简单,只要产品质量达标就能进入,所以如果企业有为日系车供应的背景,在通过欧美体系认证时会容易许多。
而一些实力较强的本土汽配企业由于业务范围已扩展到各个车企,也并不担心日资转移。国内大部分企业已将业务均衡分配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即使在国内市场中,除了日系车,美系、德系、韩系车也是我们的供应对象。
实际上,在零部件制造的前端,模具的制造更能体现某一制造产业的技术水平。“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的模具制造水平参差不齐,好的企业可以进入第二梯队,大部分的水平处于第四梯队的水平。”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表示,在塑胶模具制造方面,目前第一梯队是德国、瑞士和日本;第二梯队有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第三梯队有韩国、台湾。
浙江凯华模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正华认为,汽车零部件的核心就是模具,模具做得好与坏直接决定了零部件产品的品质。
浙江凯华模具从2004年开始做汽车模具,包括汽车保险杠、仪表盘、门板、风框等塑料模具的制作,目前为法雷奥、大众、菲亚特、尼桑、丰田、奔驰、宝马等车型配套,并出口欧洲、北美、南美等国。
“日本的市场没有大规模开发,因为日本企业相对保守,放出来做的东西不多,但是欧美的客户相对开放,我们从2004年开始就做欧美客户了。”梁补充说,日本由于成本越来越高,也开始转向在国内做模具,从去年开始,浙江凯华开始做日本企业。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