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如锻件、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这些核岛主要设备的国内年产能约为12套左右”,周小淞表示。
特别是反应堆压力容器,目前国内有3家企业在做,其中仅一重集团一年的产能就可达到10台左右,全国年产能约为20台左右,从当前国内核电建设需求来看明显过剩。
然而另外一些设备则仍然依赖进口,如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的行业生产能力仅在6套左右,与其他设备相比,其在成套匹配方面还存在差距。此外,核岛主泵等关键设备目前仍需要国内外合资生产,核仪控系统和关键的核级仪表等基本仍依赖于进口,尽管核二级泵、核三级泵全部实现了国产化,但核一级阀门亦有少量仍需进口。
“这些因素都对行业整机的供应形成一定限制,因而现阶段核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处于结构性产能过剩阶段”,周小淞表示。
虽然业内寄望于核电重启来拉动装备需求,然而,考虑到现有核电机组已把沿海地区基本布满,拟建的核电机组大多选址在江西、湖南、广西、四川、河南等人口稠密的内陆地区,本次重启还是在沿海,新增的需求并不大。
“此次核电建设的重启对核电装备制造业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所促进,但短期内所起的缓解作用不大”,周小淞说。他同时表示,面对当前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开辟海外市场或许可以成为业内企业寻求产品销量增长的新途径。
现阶段,中国在核电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能够自主设计建造30万、60万、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同时,中国还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中国核电产业每千瓦造价在12000-14000元,而国际上的每千瓦造价在5000-6000美元,相差2-3倍,这是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需求的,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成为我国核电设备出口的主要目的国”,周小淞说。
然而,要使中国核电设备真正“走出去”,需要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制造依托的应当是本国技术,而不是由他国引进的技术。现阶段中国三代核电站建设技术主要是引进的美国非能动AP1000核电站技术以及中广核引进的法国EPR核电站技术。
“中国核电若想如美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一样实现百万千瓦级商用核电技术出口,就需要拥有完全自主的核电技术知识产权。我国正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核电技术目前正处于初步设计阶段,整体完成尚需2-3年的时间,同时这一技术将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也存在不确定性,这在短期内都将对我国核电设备与技术出口形成一定制约”,周小淞表示。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