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新技术的普及,改变全球制造业的版图(2)

———美国制造业回流趋势渐显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2-11-20

而越来越多的公司将生产回迁本土或者加大在美国国内的投资,对于急于重振制造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奥巴马来说,当然是好消息。奥巴马多次强调制造业对美国经济“基业长青”的重要性。作为经济复苏的亮点和重振实业的核心,在美国经济还未找到新的增长点之前,“美国制造”被寄予厚望。

为此,奥巴马敦促国会给予在本土招聘和投资的公司20%的税收优惠,并且宣布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美国政府2013财年预算方案也增加了对制造业研发和贸易促进机构的拨款力度。

新技术带动潮流

除了成本,在本轮制造业回归美国浪潮中,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立下大功的,首先是机器人技术。现今,机器人不再像是过去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类人机械,而是通过软件远程控制的专业机电设备。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强大,机器人的能力已经足以进行外科手术、挤牛奶和军事侦察,驾驶战斗机也不在话下。全球代工巨头台湾富士康集团,2011年8月宣布将在3年内引进100万台机器人代替工人。

第二是人工智能(AI)——软件将使得计算机非常聪明,即使比不上真正的“人脑”,至少在某些方面能与之匹敌。AI技术将融入制造业并令其更加“人性化”:我们可以在AI设计助手的帮助下,在家里亲手设计属于自己的产品。未来会出现“创造者经济”,大规模生产将被个人化生产代替,人们从网上下载设计作品并进行改造,或者干脆自己动手设计。我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公共制造车间里将这些设计“印制”成产品。

第三是3D打印技术。它利用金属溶液、塑料液滴和其他材料制造产品,就像激光打印机用墨一样,其制造过程不需要任何机械工具或者装置,不产生任何废料,也不因产品的复杂程度而增加成本。3D打印技术现在已经发展成熟,足以用来制造机械设备、医用移植物、珠宝,甚至服装。完全可以预见到,在下一个十年,3D打印机将足以制造电子产品,巨型的3D打印机甚至可以“打印”整幢大楼。

第四是新型材料。工程师和科学家正在研究一些新型材料,比如碳纳米管、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和新型碳纤维等。这些新型材料可以用来制造更坚固、轻便、高能效的产品,比现在的工业品寿命更长。而“分子制造业”这个新领域将更进一步,在原子精度上排列分子的成本将更加低廉。

所有这些技术进步,都将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增益美国工业持续创新的能力。对此,美国媒体评论说:“我们今天需要从事的制造业工作与我们当年送往海外的工作不同。这些工作需要非常特别的技巧和较少的工人。”纽约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说:“我们不会在美国增加劳动力密集型、相对低技术的工作,我也不认为我们想要它们。”

中国如何应对

当然,如果把美国制造业回流放到更大的国际宏观环境下审视,这一过程尚处在早期,而且不同产业间存在差异,受到劳动力成本所占比例、运输因素、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公司经营战略等众多因素影响。比如,NexusQ售价299美元,远高于苹果的同类产品。谷歌坦言,在美国制造是造成价格过高的原因之一。

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在线采购平台MFG.com亚太区总裁金晓兵就向记者表示,美国制造业的“回流”只是为了企业长远发展所做的战略调整,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大趋势。

据金晓兵介绍,MFG通过与多家海外制造企业的交流发现,大部分没有将工厂和采购项目移居回本土的打算。“一些美国企业在与我的沟通中甚至表示,在中国的采购项目还会增加,投入开设的工厂即日运作。而一家德国企业也表示,即便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有所上升,但价格并不是他们的最终诉求,选择中国市场还是看中中国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MFG近期对沿海地区尤其是华东、华北地区制造业活跃城市的调查统计显示,大部分供应商、生产企业上半年的订单要比去年增长了,八成会员表示比去年有30%左右的增长,而且很多会员表示下半年的盈利性会更好,在出口市场的营销投入也会增多。

然而,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专家建言,中国不仅要维持制造业大国地位,而且要同时考虑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向产业链上端攀升。必须放弃成本优先的竞争战略,一方面适当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减少政府直接投入,为私有企业投入创造良好条件,增加私有机构投资比重。另外,增加服务业的比重,多元化发展,降低过于集中制造业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还有,为创新和制造业升级培育金融市场,并加速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当然,还需要中美之间在制造业寻找更多合作共赢、互相促进的机会。

分享到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2-11/n43936.shtml
本文标签: 制造业   美国   新技术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