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供应商向产品、自动化技术服务一体化转型。即过去大多数厂商都在生产标准化产品,如PLC、伺服驱动器等用之各行业皆可的通用化产品。随着需求的不断扩大,行业越来越细分,另一方面自动化厂商在适应需求的过程中,推出的技术层出不穷,如总线几十种,组态软件越来越多,2D、3D图形越来越炫……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对于如何正确有效使用这些新技术,可以说自动化用户嗷嗷待哺。当前自动化用户需要的是为他提供最好的技术应用方案,而不要教会他怎么用这个技术。事实上,当前在自动化厂商与用户之间存在一个鸿沟---技术与应用之间的鸿沟,并且一直在变深变宽。所以在当前如果一个厂商还要靠标准产品来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我认为这将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而如何将这条鸿沟填平?关键在于如何把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做成产品,再按照特定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定制,最后达到把产品给到客户,他们只需要按照说明书将线接好,打开开关就可以使用,或者更简单到可以不要说明书,一切接线说明都标示在设备贴上。在今天,我想没有哪个人买一部新手机还会照着说明书去学习使用吧?自动化系统产品也正在朝着这方向发展——针对细分行业,提供非常完整的傻瓜式解决方案,彻底降低用户对自动化技术细节的学习了解,把他们从中解放出来,分工合作,去做好自己的主业。这是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行业应用创新需求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国产与外资品牌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为什么当前有一部分国内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分得一块市场?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细分市场做得好。
在当前这个着重于解决客户问题的现实中,以资金来区分外企还是国产品牌,讨论区分他们的竞争优势,这已经不再是主要思考因素,重要的在于你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如何。
《PLC&FA》:当前给人一种感觉就是一种新的技术多是最先诞生于知名的外资品牌,相较之下中国厂商显得创新力不足,如此下去,在未来的发展中国产与外资品牌是否在占领新兴市场方面会有差距呢?
史洪源:我认为在技术方面的差距将越来越小,甚至在某些领域国内的技术是领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一种新技术诞生到转化成生产力的时间是很长的,哪怕这项技术不是中国人最先提出来,他也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赶上,在这个技术可以应用于客户,转化为价值时,其到达点一般是同时的。如Profibus技术早在90年代初国外已开始了研究,而和利时是从1999年开始涉入研究,并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把主从站芯片技术成功研发,并将技术形成市场价值在中国应用扩散开来。
节能降耗不能空谈,必须具体行业措施落实到位
《PLC&FA》:当前随着施耐德推出的能耗管理、罗克韦尔推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自动化服务,让我们看到节能降耗已成为自动化厂商从技术到服务致力于赢得客户的一个新手段。从自动化厂商的角度从工厂采购到工艺流程制造中的各个管理环节,形成一个网络平台,从而实现有效的能耗管理。您是如何来看待这个致力于节能降耗的新利润增长点?
史洪源:就我的看法来讲,节能降耗不能空谈,而是具体地来谈谈如锅炉如何节能、水泥厂如何节能……其实对于某一个制造工厂的工艺流程管理,如果说一个自动化厂商对水泥厂的能耗理解比设计水泥厂的工程师还要精通的话,有时也是不现实的。变频器、PLC等自动化产品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本身并不能提出节能方案,它至多只能告诉你在哪个点的能耗是多少,而接下来如何降低能耗——锅炉如何燃烧才是最经济的?还需要具体研究。
《PLC&FA》:在您看来自动化制造商在工厂制造或生产的节能降耗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和利时在这个发展方向中如何开拓市场?
史洪源:如何节能的需求还是来自于客户,而不是自动化厂商的想象。如当年ERP管理软件兴起的时候,人们都认为只要采用了ERP就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但事实证明很多企业是失败的,这也证明了企业需求、企业内部运作与设备商的想法与期望值相差很大。很多时候自动化厂商只是提供了一个工具而已,而这个工具如何用好,用出价值来,有时并不掌握在我们手里,这正是自动化厂商要研究的地方。每一个行业如何进行节能都是复杂的,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在致力于客户节能降耗的方向中,和利时首先以先进的自动化产品技术与细分行业专家相结合,然后推出细分行业针对性强的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节能不能空谈,都要具体措施落实到位。经过二三十年的自动化发展,细分行业是当前每一家国内外自动化厂商正在做的事情,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