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导的E PC标准和日本主导的U ID标准等三大射频标签编码标准。目前E PC和U ID分别专注于不同频段的应用与标准的研究。由于ISO /IE C在标准制定中的特殊地位,E PC和U ID都希望将自己的标准纳入ISO /IE C标准体系中,ISO /IE C制定的标准也大量涵盖了EPC与U ID的编码标准。
据了解,国内市面上的超高频射频 标 签 几 乎 都 是 遵 从 美 国 主 导 的EPC -C 1-G 2标准。射频标签的专利被讯宝、A B I、易腾迈等十多家技术企业持有,国内在相关领域的专利布局仍十分薄弱。
再次,市场因素制约射频标签规模化推广。郑侃认为,物联网的特性决定了每个行业甚至每个企业对射频标签的要求都不相同,射频标签的开发者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特色化的解决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射频标签的规模化生产。
董立勇告诉记者,美国沃尔玛公司要求供货商在商品货箱上使用射频标签,运用这一技术,沃尔玛搭建了高效的物流体系。但这种技术运用在超市的每个商品上却很不现实:一张条码标签的成本只有几分钱,而无源射频标签最便宜的也要两块钱,这个成本比很多商品的利润还要高。
市场的制约令许多射频标签产品停留在样品设计上。业界曾开发出可以监控病人体温、位置的有源射频标签,但动辄单价上千的成本往往使医院难以接受。
第四,民营企业处于竞争劣势,风险投资态度谨慎。业内人士指出,一张普通的无源射频标签只有几元钱,而一个读写器至少需要数千元。如果使用量不大的话,使用射频标签其实并不划算。因此射频标签行业里只有大项目,很少有小项目。而在大项目的招标中,一些民营企业虽然在经验、技术上都有优势,但在资质、资金等方面往往无法与大型国企竞争。国企在招标成功后,再把项目转包给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行业惯例,民营物联网企业在很多时候只能充当大国企打工仔的角色。
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记者,物联网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个现象:有资源、能拿到政府项目的企业都发展得很好,拿不到大项目的民营物联网企业连生存都难以保证。2009年以来物联网非常火,曾经出现一个投资高潮,但如今物联网早已不是风投关注的对象,一些有海外背景的风投在原则上不投资物联网企业,从风投角度讲,物联网的吸引力已经回到了原点。
安全问题需提前准备
吴功宜认为,物联网行业需要大量的射频标签,在相关的技术标准上,已经形成了美国、日本两大技术与利益集团。目前我国在射频标签底层专利上并无主导权,相关的专利数量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另外,由于芯片无法自主,国内的射频标签产业几乎全部使用美国主导的技术标准,如此不仅要付出专利费等经济代价,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我国应该在核心技术上加强布局,增强专利储备;促进精密芯片研发,使我国日益壮 大 的 射 频 标 签 产 业 用 上 “ 中 国芯”。另外,在技术标准上也应有所作为,加强自主技术标准的研发,以免受制于人。
郑侃认为,尽管近年来超高频无源射频标签的价格下降很快,但是读写器、电子标签、天线以及应用开发、系统维护的整体成本依然较高,只有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切实降低成本,才能真正促进射频标签的大规模推广。
吴功宜表示,在大力发展射频标签的同时,必须提前应对射频标签带来的更复杂的信息安全问题。由于标签的成本所限,限制了射频标签集成电路的复杂度,不可能采用很复杂的数据交互认证协议。在海关、安检、机场、物流等领域应用的射频标签系统中,为了交易的安全,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是加密的,即使这样,系统仍有遭到攻击的可能。另外,由于射频标签使用的是无线通信信道,攻击者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截获通信数据,或通过发射干扰信号来堵塞通信链路。攻击者甚至可以仿造一个读写器,直接读写射频标签,获取或修改标签内所存数据。
业内人士认为,在促进射频标签产业发展的同时,相关的安全防护工作也应该同步展开,一方面在技术上加强研发,加强系统保密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促进相关立法的展开,打击通过射频标签技术窃取信息的行为。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