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由于太苦太累,现在即使在西部省份,搬运工的月工资也已直逼4000元,还难招到人。于是,不会辞工、不用加薪的机器人越来越受青睐。数据显示,虽然国内的制造业眼下有些低迷,但对搬运机器人的需求始终在高位增长。
沃迪本是做食品加工机械的,在机器人领域没有一点基础。常常参加国外展会的公司董事长赵吉斌发现,在国外搬运机器人已很普及,而国内还没有真正的自主品牌。2006年,赵吉斌“轧出苗头”――他的一些老客户如食品厂、饮料厂有意购买进口的搬运机器人,就打算试试自主开发,于是请来了原在一家国外大型机器人公司担任中国区技术负责人的童上高。
童上高说,为推出第一款成熟产品,他和同事们整整忙了3年。机械结构、控制电路、软件算法,所有环节都要一步步摸索。据他透露,开始时因为控制部件不成熟,机器人有时会像淘气的孩子耍点小脾气,比如抡起拳头砸地板;在不断的改进中,淘气孩子逐渐长大成熟。
2009年,沃迪的首款机器人研发成功,它干活利索、故障率低,价格比进口机器人有优势。接着,沃迪正式出击在全国打市场,渐渐地,客户名单上出现了中粮、新希望、红牛等大公司;同时也开始在一些欧美国家崭露头角。
“谁说了算”决定研发成败
最近三四年,国内民企对投资研制搬运机器人热情高涨,但据童上高了解,几乎所有案例都像在写同一个剧本:企业不谙此道,找高校和研究所,付钱,全盘委托对方研发……但最终,从这种模式里走出来的机器人没一个在市场上立住脚。
童上高说,其他投资者“把机器人研发全部交给科研单位”,而沃迪则是“把科研单位最强的技术拿过来”。“交”和“拿”,事关“研发以谁为主体”的核心问题。
入行多年,他知道,仅靠企业自己,研发难度很大;但依赖高校和研究所更不行,因为机器人在国内一直没能产业化,科研单位的技术多半停留于理论悬在半空。企业必须自己梳理技术研发的要点,选择合适的研发伙伴,你一口我一口地啃硬骨头。
过去4年,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是沃迪最主要的研发伙伴。副教授栾楠告诉记者,大学老师的长处是算法设计,确定算法、写成软件,让机器人以最合理的方式做动作。沃迪机器人的舒展扬臂和跳探戈似的转身,就源自交大老师的智慧。这一连串精心设计的动作,既能让机器人把胳膊舞来生风(沃迪机器人最快每小时能完成1100个动作),又不使它发力太猛而损坏零件。栾楠说,在沃迪之前,他们还从未跟国内企业合作过(实际上那时国内几乎就没有什么机器人企业),检验算法主要靠计算机虚拟仿真,跟“实战”还是有差距。沃迪让他们得到了第一次在国产机器人身上检验控制系统的机会。
王迎春表示,沃迪的成功,证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在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领域的意义。他说,上海不少科研单位在机器人研究上有一定基础,但学者们往往各自用力,这就需要由企业牵头,围绕某款产品,整合各方技术力量,捏成拳头。
在与上海交大合作研制第一代搬运机器人成功后,沃迪开始引入其他科研力量:携手上海大学,研发机器人核心电机器件,希望打破国外垄断;携手同济大学,尝试开发新一代更快、更巧的机器人,希望拓展小包装货物搬运机器人的市场――“整合上海机器人技术”的设想变成现实,看起来已有点眉目。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