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一部iPad要经过325双人类的手。 这种场景,即将消失吗?
我很羡慕ABC的新闻记者,一个叫比尔.威尔的家伙。今年2月,他公开进入了富士康的iPad制造车间进行采访。对于中国记者来说,多年以来,这些车间都是拒绝被探视的。在富士康,苹果公司的代工厂里,iPad怎样组装在一起?比尔.威尔在视频里给出了答案的一小部分:组装一部iPad,需要5天时间,以及经过325个中国工人的手。看着视频,我不可抑制地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些由肌肉、骨骼、血管和神经组成,在人类漫长历史中进化而成的双手,最终都会被工业机械手所代替吗?
2011年,富士康的掌舵人郭台铭宣布将投入“百万机器人”到生产线上,从此,富士康的名字开始与“机器人”紧密联系。过去,媒体们习惯于描写富士康的工人,从劳工权利和个人自由的角度去抨击富士康。现在,这个被认为是现世最大的泰勒主义企业,这个把工人生产动作拆解、研究到尽头的“代工帝国”,这个盘根于制造业最繁盛土地的制造业巨无霸,真的要推进这场以机器代替人的巨大变革吗?
机器人,还是欧美国家“把制造业夺回本土”的希望。2006年,《福布斯》提出“买个机器人救美国”,今年,《纽约时报》又用尖锐的调查和措辞,抨击苹果公司把电子产品的制造外包给富士康,外包给中国。我必须看看富士康的机器人,看它们究竟长成什么样子。这个寻找的过程注定曲折。到发稿日为止,对于我——《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记者的采访要求,富士康一直没有官方正面回应。
为了寻找富士康的机器人,我走访了超过20位相关人士,包括富士康过去或现在的工程师、车间管理者、工人、自动化设备提供商,甚至富士康的竞争对手。在寻找的路上,我的发现也越来越多——机器人代替工人的改变,不仅仅发生在富士康。即使是被认为难以自动化改造的电子制造生产线,这些钢铁之躯出现的几率也会越来越大。
这种潮流,未必不会蔓延到“中国制造”的每一个工厂、每一条生产线、每一个工序、每一个工位上。
机器人前传
苹果的标准,以及独特的保密文化,往往决定了富士康引入什么样的机器人。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尝试联系一些工业机器人专家,但一开始就遭遇了挫折。我在办公室漫无目的地打电话,急迫地想了解富士康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却听不懂工程师们满口的技术用语。几天以后,我决定还是用回文科生的方法——先让他们讲历史课。在很多记者看来,富士康一直是以“人海战术”来制造3C产品的。然而,这个拥有上百万工人的制造企业,就完全没有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历史吗?当我拿出“那些年……”作为电话询问的开头时,立刻引来了积极的回应。
我出发到深圳和昆山,富士康建厂历史最悠久的两个地方。几位曾经,或正在富士康任职的工程师,对我展开了遥远的回忆。工业机器人在富士康的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从2000年开始,来自ABB,瑞典自动化品牌的机器人,就已经为富士康做工件打磨的工作。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工业机械手把笔记本电脑的机壳“拿”在空中,连续围绕着磨具旋转,而且不惧四下飞溅的粉尘。
ABB机器人还在富士康工厂里从事喷涂的工作,这又是一道打磨产品华丽外表的工序。不过,按照一些媒体的报道,在太原等地的富士康工厂,这些“让人脏兮兮的工作”至今还在依靠人力进行。工程师们的讲述勾出了我的回忆。在珠三角的一些工厂,我见识过这些ABB的机器人。它们是大小不一的六轴机械手。工程师们说,它们还运作在富士康的车间,做着各种抓取、移动、放置工件的工作。
ABB的机器人总是涂抹着鲜艳的橙色。这些发展了几十年的国际品牌机器人太容易辨认了。一家叫作日本安川的机器人企业,还给它的蓝色机器人取了个动漫一样的名字——“Motoman”。
近几年,一些看上去更小巧的水平多关节型四轴机器人,也开始活跃在富士康的车间。这些主要由日本制造,洁白、轻盈的家伙,尤其擅长在印刷电路板(PCB板),或者手机外壳上迅速移动、逐点作业。
在了解这些橙色、白色、蓝色的机器人的出处以后,当我继续追问,它们在富士康以后具体用在哪个工厂,乃至哪一个工位上时,却得不到准确的回答——一方面,这涉及到知情工程师们的身份秘密;另一方面,这是连机器人供货商都未必掌握的信息。
“到底它们到哪里去了?”我从昆山,一路问到上海。
“只有苹果和富士康知道。”终于,在上海,一个品牌机器人代理商这样回答我。这位商人向我做出了解释:这是为了使苹果产品的制造工艺绝对保密。他也说出了另一个事实:苹果公司在影响,甚至左右着富士康在工业机器人上的投入。“如果代工厂不能自己设计出一套设备,去实现苹果等客户的要求,苹果就会指定它认可的、匹配的品牌机器人,甚至整个生产系统进入富士康的车间。”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