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没有核心“零部件”,撬不动整个高科技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2-12-07

最近,一篇标题为《难道我们连iPhone也要抵制?》的帖子略显另类——发帖人是北京一家科研院所的研究员,他附上自己iPhone4S的图,写道:从液晶面板、闪存、蓝牙到相机模块,背后贴的都是东芝、夏普、索尼、TDK、精工爱普生等日本供应商的logo,还不能说是日本货吗?

再来看中国担任的角色:iPhone大多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组装,而曾轰动一时的《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路利润》的数据显示,每一部iPhone,作为理念设计方的苹果公司可以赚80多美元的利润,掌握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的日本公司可以赚20多美元,而作为组装厂的中国只能赚几美元。这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发帖是为通过这个形象的例子,让那些一味抵制日货乃至“打砸抢”的人看看,中日科技的差距到底在哪里,而作为年轻人的他们,又该具体做些什么。

在一年多以前的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在遭受核污染痛苦时,依赖日本核心技术的中国一些相机加工厂也在饱受镜片组配材料短缺的煎熬。正是因为这样的差距,在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成了最紧迫的呼声。

国外控制关键零部件,中国只是组装厂

就在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中国彩电市场盘点结果显示,日系品牌大幅衰退50%,家电中韩对垒新格局初成。随后,便有媒体发出“欢呼声”。

当天,中国社科院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就在微博上“泼了一盆冷水”:“日本制造业经济体是很强大的。索尼、松下、夏普不能代表日本制造的真正水平,尼康、三菱、川崎、石川岛播磨、京瓷这些装备制造企业才是日本制造的象征。”这位曾在日本三井财团——— 旗下有丰田、东芝、索尼、松下、三洋、NEC等知名公司———工作12年的日本问题研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场由岛争引发的贸易战,要说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利润的话,莫过于是我们对中日高端技术的差距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4年前,白益民出版了《三井帝国在行动》,书内展现了三井财团在钢铁、汽车、信息产业、石油、核电、高速铁路等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上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战场”。这本揭开日本财团在中国布局内幕的书,被称为日本版的《货币战争》。同时,他在书内重塑了“中国制造”的概念:中国品牌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如果不是自己的,只能被称之为“MadeinChina”(在中国制造),实际上是“MadebyJapan”(由日本创造)。

这引起国人对于中国制造新的认识,尤其是从舆论上,开始较为广泛地对高端制造工业进行观察和反思。一些民间学者认为:中国能造出一个人体大的原子弹,却不一定能造出一个心脏大的发动机。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也不乏一定的事实依据。比如被视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发动机,长期以来都是中国飞机制造的软肋。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支线项目部副部长谢灿军用时间来形容这种差距,“相差20年”。这位曾参与我国第一架完全自主设计研制的支线飞机的专家告诉记者,这一市场处于高度垄断状态,特别是运用于大型客机和运输机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市场几乎全由罗尔斯罗伊斯、普惠、通用等欧美巨头集团所掌握,而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赖进口。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位高铁工程师就亲历过一次“差距”:一次动车启动前的例行检查中,他发现控制系统出现故障,只亮灯不走秒,向总部报告后,反馈的解决办法是“待命”,换句话说,“什么也不能做”。后来,他了解到,控制器被系统提供商西门子卸下来,自行拿回国内去修,“我们连看的机会都没有”。这也就成了白益民所说的“国外控制关键零部件,中国只是组装厂”。

“零部件”的制造也是一种创造

当然,中国也有捡到“零部件”的时候。有学者这样形容其过程:中国的产品升级大多是跟在发达国家后面,发达国家的产业在某一品种上赚足了钱,认为不值得做下去了,就把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一起转卖给中国,他们仍然掌握关键的零件和原材料供应地,并继续发展更新的产品。其结果是,马太效应让中国在高技术领域愈加落后。事实上,这样的说法也深得一些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的认同。甚至,在他们看来,“零部件”的制造也是一种创造,而正是一些“零部件”的落后,让国内的基础研究也跟着落后。

分享到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2-12/n44163.shtml
本文标签: 零部件   中国制造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