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年轻人为科技博客上3D打印的是是非非兴奋时,作为早期投资者,深创投最近却从国内主要3D打印企业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下称武汉滨湖)实现了股权退出。
3D打印原是快速成型技术中的一种工艺(3DP),通过喷墨的方法用液体黏结提前铺好的粉末,以“打印”横截面的方式逐层创建各部件。由于它采用“加法”形成物体,故又被称为“增材制造”。近年来媒体将这一形象称谓推广到所有快速成型工艺—其基本原理均是由“打印”无数横截面累积而成的叠层制造,区别在于实现横截面的方式不同,如液体黏结、激光“烧融”等。
之所以退出,深创投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对市场前景和教授们的经营能力均不太认可。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前校办企业,武汉滨湖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种种约束。“想来投资的人太多了,我们不缺钱,缺乏管理体制。”武汉滨湖董事长史玉升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主任。今年,武汉滨湖启动了股改,并开始了经理层的职业化。
在中国3D打印产业版图中,武汉滨湖代表最主要的一类企业:由从事3D打印相关技术研究的高校老师主导成立,研发费用主要来自国家科研项目,市场选择和研究课题密切相关。
就像3DP工艺发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国内,高校系3D打印技术多多少少都与清华大学存在渊源。据清华机械系副主任林峰回忆,其导师颜永年教授在日本开会时了解到了快速成型技术,回来后便四处搜集资料,同时发出多封邀请,希望国外的专家能够来中国交流,最终只有美国的J.Keverian成行,并带来四大本资料。之后清华、华中理工(现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便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并催生相关企业。
清华1992年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快速成型设备,并在1993年成立产学研项目—北京殷华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殷华)。同年成立的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下称隆源)则独立于高校体系外不多的行业先驱。
隆源总经理冯涛说,投资人的谨慎很正常:“我们是个历史比较长的公司,现在营业额、利润也不高,如果我是投资公司,这么一个投资肯定是有问题的。”
困顿先驱
1993年,主修激光快速成型的宗贵升回国,在中关村与隆源实业合作创办隆源自动成型系统公司,开始与高校企业一起探索中国3D打印的未来。截至目前,隆源已实现的销售收入不过1900万元,其中机器销售不足1100万元。
1995年,隆源卖出自己的第一台设备,客户是某航空研究所。该研究所除了用这台机器辅助研发航空设备外,还让其参与自己的副业—高尔夫球头的设计。但让宗贵升没有想到的是,隆源卖出第二台设备要等到1998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进入快速成型设备使用的第一个高潮,一些大型电子设备厂商、汽车厂商开始“尝鲜”。华中理工大学也于1996年成立自己的快速成型企业—武汉滨湖,采用的是与隆源同样的激光烧结工艺(SLS)。
1998年,隆源账面上只剩34万元现金,要养活14个人,母公司隆源实业要求其迁往他址。此时,国家资助天津、西安、宁波、武汉、深圳五个城市成立以快速成型技术为主的生产力促进中心,试图发挥先进技术的服务作用。这次天津服务中心的承办方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选择了隆源,之后宁波方面也向隆源下了订单。此后,隆源业绩略见好转。
进入21世纪,国家将快速成型制造列入高职教育的培养方案,拉开了教育界对这类设备的采购热潮,殷华、滨湖等企业获得了成长空间。但由于隆源将产品定位于百万级的工业设备,却在这波市场发展中收获甚微,这也暴露隆源产品单一、研发不足的问题。2001年前后,隆源每年可销售十一二台设备,年收入1000多万元。
在冯涛看来,隆源不赚钱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因为国内的商业环境,这东西价格被拉下来了。”隆源在一些公开招标中,经常遇到高校背景的同行,而“他总是比我便宜”。其中原因也很容易理解,高校企业很容易获得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政策支持,如科研资金、土地使用等,这些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隆源无法获得的。
“他们可以很容易地从政府拿到几百万元各种项目的基金,而对我们来说这个难度就要大很多”,冯涛说。在隆源40人的团队构成中仅有七八个人负责研发。而据滨湖公司董事长、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主任史玉升教授介绍,华科这边有数十人的科研团队可以为滨湖提供技术支持。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