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超级代工厂进化术:两难的自动化选择(4)

  • 来源:中国企业家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2-12-25

更多

清华-伟创力SMT实验室教授王天曦分析,一直以来,代工企业在SMT方面自动化程度已相当高。在整机组装环节上,想用自动化来取代人难度较大。“对于人来说,放置零件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是对于机器来说,它就需要一套视觉系统,这得非常复杂的自动化装置才能完成。机器要像人一样拥有高度的自适应能力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技术、成本、客户选择等问题都影响了工厂的进一步自动化,这时伟创力需要再考虑其它的出路。

像富士康一样迁往中西部地区,或者干脆离开中国,到全球范围内寻找有着更廉价劳动力、成长性更好的国家或地区。伟创力会这样选择吗?

“我们注意到很多工厂往内地迁移,”黄英祺表示,“但永远都会有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你会让工厂 一直迁徙下去吗?”黄英祺采访过程中第一次反问记者。在伟创力看来,工厂选址要考虑到当地产业链的完善程度、熟练技术工人的数量还有市场规模和潜力。“综合各项因素,到目前为止,伟创力并没有迁移工厂的足够理由。”黄英祺说。

工厂连环套

既然决定继续留在中国,伟创力必须要思考如何解开规模、工人、自动化的连环套。

首先,一家不追求规模的电子产品代工厂能做什么呢?伟创力的答案是全面进军高端代工业务。离开美国十多年后,伟创力收购了昔日世界第三大电子产品代工厂 —美国旭电(Solectron)公司。

当年,伟创力前任CEO麦克·马克斯出走美国,因为他找到了可以通过大量廉价劳工来替代技术的地方,并通过收购扎根中国;如今,现任CEO迈克纳曼通过收购美国旭电而再度回归,并期冀通过此次收购帮助它解决在中国遭遇的劳工危机。正如黄英祺所说,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过程。

旭电公司一度是电子合约制造商行业质量标准制定者。被伟创力收购之前,旭电有35%业务集中在医疗、电信以及半导体等方面。最初,市场认为伟创力收购是为了与富士康争夺市场份额。

“我们在选择并购对象时,会首先考虑对方产品和技术能否和伟创力实现互补。”伟创力新闻发言人谷维俪表示,“旭电基础建设方面的制造能力特别强,它几乎占有这一领域70%生产份额。并购后,我们就拥有了旭电的生产能力和客户群体。”

显然,市场低估了此次并购的整合深度。自此,伟创力不必像富士康那样,因业务过分集中在3C市场领域而面对风险相对集中的问题,而是可以在不同事业群之间进行整体平衡。

从2007年到2012年,伟创力HVS业务从全球市场排名第二降至第四名;而其IEI事业群则升至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至于INS和HRS事业群内的各项业务,都有不同提升,其中又尤以汽车制造(27%)、医药(38%)和服务器与存储(36%)三项业务复合增长率最高。

解开连环套另一个关键是改善生产线与工人的关系。为了做到这一点,伟创力摆脱了两者对立的美国工厂理念,寻求工人与生产线的融合、并重之路。

电子产品代工厂生产线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是“大量少种”,即生产线能快速生产大批量、单一品种的产品;第二阶段是“少量多种”;最后是“变量变种”,即产量和品种是动态组合的。

“变量变种”的生产线在伟创力习惯被称为“高混合”生产线。在以“高混合”生产为主的伟创力珠海工厂11号楼里有4000名工人,每8-10个小时进行一次倒班,人停机器不停,每条生产线每天启动20个小时。在这20个小时里,生产线大概要切换4-5次。每一次切换从备料到电脑程序设置,再到生产中、后段的工装夹具更换,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微调。11号楼里的每一次转线的时间平均控制在20分钟以内,在转线过程中需要机器和人能更好地配合。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2-12/n44440.shtml
本文标签: 富士康   工业革命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