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链形态及发展趋势研究(摘要)(2)

  • 来源:发改委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3-01-07

更多

(二)当前电动汽车产业链薄弱环节分析

1、确保电动汽车运行安全尚未成为全社会各环节的共识。电动汽车运行安全的核心在于电池,影响电池安全的因素包括电池电化学原理、电池成组、充放电及回收控制等电池设计、生产、运行的各个环节。当前电池发展路径、充换电模式等领域存在的争议一定程度上和部分人员对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2、动力电池技术、成本制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成本问题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能量密度低导致难以达到理想的续驶里程,成本高影响市场推广。

3、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在起步期,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共同努力寻找解决方案。

4、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体系需提前布局。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不当,会对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发展造成威胁。

5、整体产业化环境尚未形成。电动汽车产业尚处在培育期,包括政府、整车制造企业、电池生产企业、充电运营商、金融机构、电池所有者和消费者等在内的整体产业化环境尚未形成。

(三)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趋势

电动汽车的动力驱动模式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使原有围绕汽车制造商的垂直型产业链向水平化分工发展。

1、在研发环节,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及其上游材料将取代以发动机为核心的传统汽车动力系统,成为电动汽车产业链研发最为核心的部分。

2、在采购环节,国际主要整车企业纷纷与电动汽车零部件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改变传统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之间形成的具有附属关系的协作体系。

3、在生产环节,传统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环节优势减小,原有生产模式可能被打破,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如果无法掌握电池箱及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制造环节,将成为制造代工企业。

4、在售后服务环节,由于电动汽车的售后服务内容更多可以通过电机控制程序的升级和修改等软件处理方式解决,未来可以利用车辆通信功能下载更换控制程序完成,这些变化有可能推动新的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

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及措施建议

(一)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采取国家支持、技术联盟等多种方式,掌握动力电池领域前沿技术,重点加强动力电池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成本、成组技术以及关键材料的配套,加强下一代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新工艺等方面的研发。同时,加强驱动电机核心部件、机电集成水平、产品可靠性、一致性等方面的研发,提高驱动电机的比功率和效率;加强研究开发自动化程度和工艺水平高的动力电池关键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二)实施产业化培育

1、研究车用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在投资规模、研发能力、生产能力、一致性保证能力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制定动力电池企业及产品准入制度,对动力电池企业及产品实施准入管理。

2、对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关键材料生产企业,以低息贷款等方式在研发及生产上给予重点扶持和支持,使其能够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其在境内外上市、发债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引导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

3、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提高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关键材料领域国际合作水平。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力度。从国际电动汽车发展趋势着眼,结合有利于电动汽车运行安全、经济可行、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建立以快、慢充电为主的能源补充方式将无可非议的成为主流,而在起步阶段出现的换电模式,只能限定在特定范围和特定安全可控的条件下。

(三)完善关键零部件相关标准

鉴于动力电池产品及材料领域标准缺失、不完善的状况,组织开展动力电池标准化、系列化研究,明确在结构设计及安全性设计方面的要求;促进电池材料、动力电池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协调,共同研究制定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标准和测试评价方法。

(四)改善产业链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

完善财税支持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等。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3-01/n44729.shtml
本文标签: 电动汽车   产业链   趋势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