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3-01-08

更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在十六大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进一步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作为当前产业创新基础的关键共性技术薄弱已成为制约工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加大力度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成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重点之一。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组织实施了“百项技术创新推进计划”,集中资源和手段,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攻关100项左右的关键共性技术,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突破,对新时期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关键共性技术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是实施产业技术政策的核心内容

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直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源动力,产业技术政策已成为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属于竞争前技术,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广泛应用并产生深度影响。从发达工业国家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和杠杆,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影响面广的特点,通过支持本国产业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为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核心内容,更是一些发达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振兴国家经济的重要手段。克林顿在任期间,美国政府对产业技术给予了实质性的强有力的支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的先进制造技术,用于改造传统产业,不仅使美国制造业重振雄风,同时也使美国经济得以复苏,并在20世纪90年代保持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2007年美国实施“技术创新计划”,取代从1990年开始实施的“先进技术计划”。“技术创新计划”针对“国家重点需求领域”的基础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活动加大投资,通过可持续的技术领先来保证美国的未来优势。2010年美国把制造技术作为“技术创新计划”的重点发展方向,解决国家需要的关键技术创新,振兴制造业,发展经济。欧洲、韩国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计划,争取全球技术优势。我国也通过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重大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科技计划,对一些亟待解决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给予政策支持。

(二)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是促进产业做强做大的技术基础

要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做强做大,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构成了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环节,关键共性技术是工业技术创新发展中最富创新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层面和关键环节,是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如关键共性技术中的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网络化、协同化、开放式、数字化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是产品创新的基础手段;特大型和关键零件的焊接、铸造、塑性成形、热处理及精密成形技术、高效加工技术和亚微米到纳米级的细微制造技术,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因此,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瓶颈及新兴产业发展急需,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新材料制备、智能制造、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等重点方向,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和研究院所的支撑作用,创新研究机制,组织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解决工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是促进工业做强做大、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技术基础。

(三)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是保障产业安全可控的重要支撑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3-01/n44749.shtml
本文标签: 共性技术   转型升级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