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以高为“美” 中国产业亟待重塑竞争新优势

  • 来源:中国工业报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3-01-08

更多

“从现在开始,中国工业化将越来越具有‘爬坡’和‘登山’的性质,即每一个产业都必须向高端攀登,占领产业高地和战略制高点,这称之为‘立体工业化’。”

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提出了“立体工业化”的概念,这为中国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表示,中国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潜力,也是动力,未来产业发展仍将面临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服务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艰巨任务。其中,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创新与技术进步为引领,而扩大城镇化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孕育着对先进和富有竞争力产业和产品的巨大需求。

“立体工业化”正当时

60多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技术特征是平推式扩张路线,即以“开阔地推进”的方式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具有“平铺扩张、求大求快、弱差异性、强模仿性、高逐利倾向”等特点,光伏、风能产业的发展路线就是如此。

在金碚看来,传统的“平推式工业化”只能在产业中低端铺摊子,难以形成牢固的根基和高地,未来发展空间必然受限,表现为重复投资、产能过剩,而中国建设工业强国必须走“立体工业化”道路。

“工业强国的标志是在相当多产业中占据产业制高点,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有能力为解决本国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平推式工业化显然难以实现工业强国。”金碚说,从推进工业化必需的要素禀赋、科学技术和体制机制三大要素来看,平推式工业化主要依靠前者,而“立体工业化”更加注重后两者。

金碚同时认为,我国还应前瞻和冷静地看待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包括大飞机、航空航天等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还涵盖目前技术路线尚不清晰、投资风险较大的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脚踏实地,不能以平推式方式盲目扩大产能,要以技术竞争实现有竞争力的技术路线,因为资源禀赋不是关键,科学技术、体制机制才具决定性。”金碚说。

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中国已经步入更需“耐心”的时代,要使现代工业在中国扎根成势和“登峰造极”,就必须以实业精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球第二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基础更加牢固,2011年制造业产出占到世界制造业总产出的20%,稳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重要,2011年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占的份额达到10%左右,比200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但与此同时,我国产业整体大而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例如,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零部件在相当程度上依赖进口,高技术产品处于相对比较劣势等,中国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依然任重道远,而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已成当务之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认为,扩大跨境投资是解决我国产业大而不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扩大跨境投资可以获得天然资源、市场、效率和战略资产,并且我国已经进入对外投资扩张阶段,跨境投资仍然存在较大空间。”赵晋平说,高成长性和一体化的市场是跨境投资的主要方向,而开拓新兴投资市场的战略选择包括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树立自主品牌,与强势企业或当地企业合作,人才引进与人力资本国际化等。

轻工产业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但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地位与实际发展水平不对称依然制约着我国轻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世成直言,提升轻工行业竞争力,必须突出国际品牌培育和市场渠道建设两个重点环节,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制造优势向产业链优势,价格优势向服务优势的转变。

在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晋荣看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化,不是推销我们的既有优势,而是根据国际规则和需求导向,塑造新优势,开辟新天地。

全球本地化是关键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纷纷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在国外自然形成或人为设置的重重壁垒面前,不少企业中途折戟,但也有不少优秀企业凭借过人的胆识和稳健的经营成为了“走出去”的表率。

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标杆企业,三一重工、济南二机床在国际化过程中都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贺东东认为,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将面临产品、服务、文化、品牌、管理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的诸多挑战。其中,产品和服务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关。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3-01/n44750.shtml
本文标签: 立体工业化   产业重塑   本地化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