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中国制造”让我们国人几多尴尬,一言难尽。在仪器行业,对“中国制造”最不买账的还偏偏是中国人自己。
通过德国公司的管理,把本公司“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提上来,这正是德方老板KB的中国工厂发展目标,但在具体论证中,困难重重。
简单说,仪器制造最核心的当然是各主要部件的技术和设计,这个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努力移植到中国工厂。但是,仪器制造的第二重点,就是零配件选择和采购,最大的拦路虎在这里出现了。根据德方的技术要求,所需的各类零配件,大到检测器、电路板、气路控制装置,小到石英附件、金属或塑料管路甚至螺丝钉,都很难在国内找到合格的供货商。
勉强采用,必将降低产品质量;如果坚持选用合格的进口零配件,用价格昂贵的进口件,再加上零件的运输成本,中国工厂的生产成本大增,那么在中国设厂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后来,我们还曾经讨论过核心部件进口,小零件找国产的。但是具体调研中,拿一根石英燃烧管来说吧,仪器对石英材料纯净度和进出口的管路尺寸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寻找的多个国内一流加工厂多次打样的产品都无法满足要求。就像黄老师买的那套工具,做工具的厂家能够把样子做得跟进口产品大致相同,但是它却无法控制钢材的质量,或者从成本考虑不愿意选择更好的钢材。
做仪器也是一样,你能够控制自己的技术,但无法控制每一个零配件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所以“中国制造”的质量要提升,往大处说,真是整个制造产业整体提高才能实现的目标。
再向你请教一个问题,有人认为:现在“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几乎是质量差的代名词,这同日本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情况一样。如果以发展的眼光看,将来,甚至不远的将来,“中国制造”也可能会像日本的产品一样打一个翻身仗!从你所在的科学仪器行业看,这一天能不能到来?如果有那一天,是什么时候?
说起来,仪器行业的发展其实是滞后于其他行业的,很多行业的混血产品都已经很多的时候,我们才刚刚开始。行业内最大的几个进口品牌,近年内开始在国内设厂,把部分产品线转移到国内。而这部分产品线,大多属于中低端产品,或者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对“中国制造”的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明着来,就是承认自己的部分产品“中国制造”了。销售渠道把纯进口产品和国产产品分开,国产产品直接参与国内品牌的竞争,价格大约是进口产品的50%。一种是暗着来,明明在中国设厂了,却不宣布哪些产品在中国生产,国产产品仍然不降价,全部参与进口产品竞争。这会引发外界种种猜测和不满,甚至有竞争对手想办法去找他们仪器上隐蔽处“MadeinChina”(中国制造)的标志,然后在竞争中提供给用户,证明他们以次充好。并且这些国产化仪器,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也被证明质量比以前降低了不少。
当然还有不少像我们公司这样的,想国产又不敢,犹犹豫豫观望的。
尽管看似一团乱麻,如我上文提到的三个原因,仪器的国产化还是必然趋势。并且现在国产仪器品牌中,也出现了个别颇有研发能力的。可叹的是至今为止,国产仪器质量依然低人一等。
不过我相信,中国制造的仪器,一步一步来,从很多零配件需要进口,到进口越来越少,到国产零配件全部符合严苛要求,完全国产化,再到技术创新,引领潮流,随着中国现在整个制造业升级的步伐,这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时间上不敢断言。日本用了30多年,然而,日本的仪器直到今天仍属于夹在欧美品牌和国产品牌中间的档次,价格也如此。日本人的“精益管理”对成本严格控制,导致某些一眼看不出来的品质降低现象,如同日产车与德产车的差别一样。
我在车辆制造行业工作,这个行业也确实存在整个产业链的问题。举例说中集的干货箱,之前在国内钢材质量不达标的时候,进口的是韩国和日本的钢材。
我曾天天琢磨,那些材料好在哪里?当然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干货箱里铺的海运木材是哪里的?来自收购的南美洲叫特高霸的木材厂。那里产的木材密度大,防腐性能特别好,因此被称为海运木材。但是中集虽然用了不少进口东西,可是他们能很好地控制成本,做到了世界一流。在世界运输装备业,他们的“中国制造”能够令人竖起大拇指。我相信他们赚的一定不全是“苦力钱”。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