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造船行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造船厂不止熔盛重工一家。“但能够把这种方式做到极致的只有熔盛。”“它所做到的融资规模以及受到政府、银行的支持都是行业历史上罕见的。”“甚至在如今大势下滑,银行对船企融资规模极速收缩的大背景下,熔盛依然是众银行力保的对象。”
下一个赌注
在复杂的背景下,新帅陈强开始布局。
2012年10月19日,熔盛重工全面推进海洋工程战略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海洋工程业务全球科技研发中心及运营平台——新加坡熔盛海事公司宣布成立,并于成立当天宣布已获首笔订单。
这是熔盛重工在战略上全面向海洋工程装备进军的标志。熔盛重工IPO资料显示,2007年7月,其与中海油订立了一份海洋工程合约,为后者建造深水铺管起重船。
近五年后,熔盛重工将此艘深水铺管起重船交付中海油。2012年5月15日,双方共同打造的3000米级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于当天从青岛起航,前往中国南海深海气田“荔湾3-1”进行铺管试验。
此艘深水铺管起重船给熔盛重工带来了巨额利润。张志熔在随后的一次活动上向香港特区媒体记者表示,“我们之前给中海油造的一条远洋铺管船,价格是32亿元。仅此一个订单就为集团贡献了超过10亿元的毛利。”
但为何熔盛重工在2012年才决定全面进军海洋工程?熔盛重工一位负责媒介的中层告知本刊记者,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2007年至2010年还是货船利润的高峰期,而且新接订单量也是很大,公司无暇顾及海洋工程产业;二是熔盛重工在南通工厂的海洋工程船坞——4号坞直到2011年1月4日才建好。
但深水铺管起重船的建造实际上是在3号坞完成的。一位离职的4号坞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深水铺管起重船之所以耗费了近5年时间才交付,是因为熔盛重工“技术力量跟不上,而且没有参考资料”,是在边建造边修改中完成的。这也是熔盛重工迟至2012年底才全面进军海洋工程的真正原因。
而熔盛重工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自身的诸如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还要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一位熟悉海洋工程的业内人士表示:“传统造船企业都在向海工装备转型,但真正转型成功的企业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家。海工装备制造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生产周期长,见效缓慢,资金密集。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目前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尚存缺陷的熔盛重工进入海工市场。”
也有人认为,陈强主导下的熔盛重工转型海洋工程也是无奈之举,一个船企可以转型的方向不多,陈强也需要给资本许下一个愿景——除了海洋工程,也没有别的饼可以画了。
不得不提及的是,进军海洋工程产业极其耗费资金,因而负债率和资金压力时刻笼罩着熔盛重工。其海洋工程之路也因此蒙上阴霾。截至2012年3月,该公司资产为467.9亿元,但负债高达惊人的354.8亿元。2012年上半年,熔盛重工收入大降37%至55亿元,净利润仅为2.158亿元——这还要拜政府6.7亿元的补贴所赐。
几年来,熔盛重工成功绑架了政府和银行。担心熔盛重工这艘巨轮沉没的南通市政府,虽然不像过去那样对熔盛重工给予高额补助,但还是迫不得已对其进行“缓慢输血”。但在收效上,已经不如前几年那么明显。熔盛重工子公司熔安动力党委副书记冯建军认为,政府如果想挽救熔盛重工,给予再多的补贴可能都无济于事,只有配置相应的资源才是挽救其于水火的最好方法。
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也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地方政府也要适当改变对企业扶持的思路,不能再一味地给予财政补贴,而应该是利用行政权力有效地配置资源让企业自身去发展。
这就是2012年的熔盛重工。它的境遇,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过去五年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政府、资本及产业的合力中,它们可以轻易获得政府信用背书,巨大的资金链把地方政府与这些企业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不顾产能过剩及行业深度调整,做出短期获益而无视长期发展的举动。
邓辉说,他还在等待一个来自张志熔的电话。此前,张曾许诺要与他私下见面。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老板的更迭,他久久回不过神。“熔盛重工的故事在中国的民营企业界又开创了一个先例。中欧会写进案例的,到时候你们再看吧。”他说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