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研制的大米自动化包装设备
工研院加工车间
转型升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个陌生的词,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生产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转型升级”几乎是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然而一些理念,炒得太热了,难免会落入名不副实的俗套。
去年记者采访了几十家企业,很少有企业不把自己和转型升级联系到一起的,但转型升级的真正突破口在哪?许多企业莫衷一是。小修小补?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大换血?答案肯定不止于此,前者只会隔靴搔痒,后者很难避免水土不服的窘境。2012年,萧山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瞄准智能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积极推动与企业在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自动化为突破口,让转型升级从理论下到车间,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自动化生产线项目,投入使用后可为企业减员3000人,带来10亿元的新增产值,你相信吗?工研院与杭州天堂伞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三折伞伞骨片自动铆接组合生产线正逐渐让这样的预期变为现实。
2012年,工研院专家在深入调研,了解区域产业情况的基础上,与10余家企业签署了面向行业公共技术平台的开发合作合同,并与近30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目前,工研院已在企业传统制造升级、农副业智能生产、民生医疗领域智能制造、智能检验检测、企业创新类产品等行业开展了数十个应用合作项目。
产业自动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工研院围绕杭州工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路线,向智能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四个方向进军。目前工研院在重点实施的四个项目,犹如四朵含苞待放的鲜花,还未绽放,就已令人关注。
除了正在与杭州天堂伞业合作研发的三折伞伞骨片自动铆接组合生产线研制项目,工研院还正与杭州华诚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智能医疗器械及自动化生产线项目,与浙江数通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农副业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并正在与杭州晶碧化工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特种材料产业化项目。
这些涉及工业、农业、医疗器械等方面的产业自动化项目,少则新增1亿元的产值,多则10亿元,让人充满期待将来的生产线,人越来越少,生产效率却得以提高,生产越来越规范、标准化。
不仅于此,2012年工研院的10个项目里,有6个是在萧山,比如人防门自动化焊接设备、酱菜包装自动化设备、输液器自动化组装生产线、植物墙控制系统、对虾自动化养殖设备、对虾包装自动化设备等,这些正在开发的项目,让萧企找到了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通过项目研发,工研院目前已申请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同时工研院积极从中科院计算所引进8项发明专利,服务地方产业经济。
送科技,转成果,发展智能装备产业
去年1月,工研院正式入驻江宁大厦。作为一支重要的产业孵化力量,工研院现有员工80余名,其中正高职称4人,博士及副高职称以上人员8名,并引进8名客座教授、研究员(含1名中组部千人计划成员和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成员及外籍专家1名,5名为计算所资深研究员),目前工研院已组建8支工程技术团队,同时引进一支海外技术合作团队,正在筹建博士后工作站与院士工作站。
工研院多次为地方政府组织科技对接活动,其中“萧山区宁围镇产学研对接”、“萧山区科协电子机械专业组对接”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同时工研院还成功举办“中科院计算所第二届专利拍卖(杭州专场)”活动,在杭拍卖计算所发明专利22件,为急需专利与技术成果的企业带来了核心技术。
在项目成果产业化方面,工研院按照“引人才、送科技、带资本,主导与引领产业转型”的思路积极开展工作,目前已落实碳化硅晶片、家用缝制设备产品、农副业智能设备、医疗器械智能设备、纸箱自动化成形设备、家庭云存储产品等10个项目的产业化合作意向,预计投资5000万元以上。
展望未来,萧山工业研究院院长黄朝晖表示:“(工研院)计划前五年形成以工业机器人、工业智能识别系统、工业物联网为核心的行业智能装备创新产业,后五年以工业芯片、总线技术、工业操作系统向成套智能制造标准与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发展,每年孵化与合作共建企业3-5家,5年内建成一个两化融合示范与数字工业技术产业园。”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