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10年前的西部大开发是主动作为的话,那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更多地包含了客观的因素。就西部能源开发利用而言,主要有五个客观因素:一是东部环境与土地容量趋于饱和,重工业重心西移;二是东部资源日趋枯竭,能源开发重心西移;三是遵循产业递进规律,东部向高端产业迈进,西部承接东部部分产业和技术转移,并伴随产业升级;四是能源转化与输能技术的发展有力支撑了西部能源就地转化;五是东部能源需求增加,能源供给半径不断向西延伸。从全局看,西部站在新起点上发展以能源为主轴的新型工业体系,东部依托技术优势发展低能耗的高端产业,东西部互为支撑,有助于提振内需、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发展优势。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西部地区虽然能源资源赋存丰富,但受传统发展方式的制约,开发利用存在诸多矛盾,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资源悖论”难以破解,主要表现在:能源生产地区产业布局分散,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标准偏低,管理滞后,产业集聚和经济辐射能力较弱。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西部能源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优化产业布局
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优化产业布局。能源的开发利用应充分考虑资源赋存条件,实现产业布局与资源赋存相协调。目前,国家规划了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综合能源基地,重点围绕五大基地进行科学布局,依托自身资源条件,建立不同的开发时序和发展层次,形成差异化发展。以山西为例,虽然煤炭资源富集,但煤种各异。晋中、晋东南以优质炼焦煤、无烟煤为主,应重点发展焦炉煤气、冶金或化工产业;若用于发电,不仅成本高,且难以体现资源的稀缺性。晋北煤炭资源均为动力煤,更适宜建设大型煤电基地,特别是煤矸石发电。而现实情况是,晋南电厂面临地处资源富集区却烧不起煤的尴尬局面,必须下大气力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产业布局。
建立以产业集聚区为节点的产业布局体系。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点轴”系统是典型的产业布局形式。通过基础设施,将快速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点”连接形成“轴”,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从而形成区域发展的“经济带”。比如,内蒙古沿黄经济带发挥鄂尔多斯盆地的资源优势和沿黄城市临近水源的区位优势,将能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辐射能力向周边扩散,形成相应的能源加工、转化、消费和服务市场,呈现出以能源工业为轴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既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更提供了科学利用资源的范例。
以最优的输能方式支撑产业布局的优化。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呈逆向分布,“西能东送”的总体局面不会改变。近年来,远距离先进输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产业布局优化创造了条件。以特高压输电为例,鄂尔多斯煤炭产区输电到京津冀鲁、华东、华中四省的落地电价,均低于输煤在当地建厂的上网电价,因此,鄂尔多斯的能源输出应优先鼓励输电。
二、调整能源结构
合理推动化石能源转化。资源转化和清洁利用既是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又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能源结构的必要之举。今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0%左右,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不会改变,将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清洁燃料以替代石油产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将煤炭加工和转化作为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在煤制油、煤制气、煤制化学品示范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建设国家新兴重化工基地。但“煤转化”并不等于“逢煤必化”。西部某些煤炭富集的省份出台了50%就地转化的约束性政策,这不但不利于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还给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何因地制宜地规划煤化工项目,各地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改进。
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西部地区具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良好条件。首先,风能、太阳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广泛分布在西部地区,与化石能源富集区有较大的重叠或邻近,稳定的化石能源能够为非化石能源的规模化开发提供有利条件;其次,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输电技术的成熟给西部太阳能、风能等非稳定能源的规模外送提供便利,从而实现能源开发和供给的良性互动。
三、创新产业模式
产业集群化。产业集群化就是要坚持产业向基地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的开发思路,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工业园区建设以大型企业为主体,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建立项目之间、企业之间的链接关系,实现资源多次转化、梯级利用。中煤平朔矿区打造以煤为基础的“煤—电—硅铝—煤化工—建材工业”产业链和以土地绿化复垦为主线的“农—林—牧—药—工业旅游”生态产业链,在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