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雷兴林介绍,对于人为地震活动,根据检测数据进行实时概率预测是可行的。多数情况下,停止注水后,地震活动会迅速衰减和消失,这在四川南部尤其明显。
不过,雷兴林指出,由于相关企业对油气开采和注水作业数据讳莫如深,研究者往往等到频繁的小震活动或中级规模地震发生后才介入研究。
“如果可以提前合作,研究者对水力压裂井和注水井周围的地震活动进行加密观测,跟踪注入液去向,评估压力是否向大断层扩散,并通过统计方式预测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当判断存在诱发大地震危险时,企业可及时通过改变注水压力、注水方式,预防大地震的发生。”雷兴林说。
财新记者获悉,截至目前,中国页岩气开发尚未采用地下注水方式处理废水。在重庆和陕西进行的小规模页岩气试开采活动,均通过水处理方式处理废水。不过,对于日后大规模开采后的页岩气废水处理方法,业界也没有定论。
一位外资页岩气运营商顾问向财新记者坦陈,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本身就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公开讨论不多。其原因,乃是国内页岩气开发规模有限,环境影响尚不突出。“但这并不是说没有问题,只是规模还不到。”他补充道。
一位中石化内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目前,国内相关企业的确还没有把页岩气开采诱发地震作为一个问题正式讨论过。他认为,即便是刚刚发生雅安地震的四川省,也不至于“谈震色变”。
“美国每年新增一到两万口井,都是用水力压裂。如果(地震)问题那么严重,也不会继续这样大规模的开采。”上述人士称。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包书景坦陈,现阶段对页岩气商用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估,的确还未将地震风险考虑进去,主要原因是主流观点认为人工压裂量与自然的压力差得很远。不过,包书景表示,“如果说水力压裂是(引发)地震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
包书景认为,提示可能的地震风险,将地震风险纳入页岩气开采环境影响评估,是应该的。
雷兴林建议,油气企业的地下作业和注水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应由中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在国家和政府层面,也应该有相应的监管机制,对这些具有产生地震风险的作业活动的安全性进行有效监控。
“在经济优先的大前提下,中国在上述方面有些滞后,这可以理解。但(相关工作)一定要做。”雷兴林说。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