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知识产权问题阻碍我国引进先进技术
对于国内刚刚进入风电企业的新公司来说,直接从国外先进制造商引进技术是尽快获得先进技术并开始生产的最佳途径,它们普遍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但是由于国外知名风机生产企业担心转让技术会培养出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技术上对我国购买的企业实行封锁,使得我国的风机生产商只能从二流或三流风电公司才能购买技术,虽然购买方付出高额的技术转让费,但知识产权仍归出售方所有。
此外,为了防止成员之间可能产生的贸易壁垒,世界贸易组织(WTO)制定了严格的贸易法规。一些国家为了鼓励进口风机零部件,将进口整机系统的税率提高,设置的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阻碍了我国这样的国家引进技术。
8、外商垄断市场带来巨大的威胁
目前,国际风电设备市场基本为几大国际风电巨头所垄断。这些国外风电制造商已纷纷在我国建厂,丹麦的VESTAS、西班牙的GAMESA和印度的Suzlon在天津建厂,美国的GE Wind在沈阳建厂。这四巨头在我国的年生产能力已经超过300万千瓦,威胁我国进入风电设备制造的企业。
9、外商高额投资对我国风力发电设备自主研发构成威胁
前一个时期,国家和企业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研发起步较晚,致使我国目前没有成型的产品;各地普遍缺乏基础研究积累和人才,所以我国在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发上处于跟踪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阶段。表现为国内引进的产品,多是国外淘汰技术,偶有引进先进的技术,但是图纸先进,国内配套厂的技术、工艺、材料跟不上,由于国产化百分比的要求,使风力发电设备长时间不能达到预期的运行目标。部分购买生产许可证技术的国内厂商要支付昂贵的技术使用费,其机组性能价格比在运行初期无法体现。近两年美国、丹麦、印度、德国等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大国的生产厂家在国内广泛寻求合作,严重影响了国内的自主研发,使得我国风力发电设备这一幼稚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国内风电企业数以百亿、千亿计的投资,扶持了国外风电设备产业的发展,对我国风力发电设备的自主研发构成严重威胁。
10、研发中对设备配套重视不够,造成产品系列性、连续性不强
在研发风电机组过程中注重于产品本身,风电机组配套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较低,这样增加了整机开发的难度,降低了开发的速度。由于试验和测试手段的不完备,有些零部件不能在实验室内实验,零部件必须在装配后到风电场现场才能运行调试,风电机组的测试和认证体系尚未建立。产品系列性不强,缺乏标准件,适用性强的零部件,特别是部件的生产设计技术和时间受到限制。
11、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业和部件制造业缺乏宏观调控,发展不协调
目前,我国20多家国有制造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采用“总装模式”制造风电机组,整机进入风电产业,而采用“配套模式”制造风电机组零部件的企业则很少。还有一些制造零部件的企业也准备进入制造整机行列。在风电场特许权项目建设时,采用国外风电机组必须有70%的零部件要在本地生产的要求,因此,存在零部件配套满足不了风电发展的要求的问题。风电机组零部件,如叶片、齿轮箱等,其技术含量很高,产品制造质量将直接影响风电机组的可靠性,可利用率和运行成本。
12、国内近年装机过快,技术不成熟
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除台湾省外建成风电场近70个,安装风电机组两千余台,总装机容量为近150千瓦,排在世界第8位、亚洲第2位。为加快推进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上海电气、上海申新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已经筹划在上海着手大型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尤其是海上兆瓦级发电机组)的开发和生产。目前国家规划的主要项目有广东省沿海和近海示范项目31万千瓦;福建省沿海及岛屿22万千瓦;上海市12万千瓦;江苏省45万千瓦;山东省21万千瓦;吉林省33万千瓦;内蒙古50万千瓦;河北省32万千瓦;甘肃省26万千瓦;宁夏19万千瓦;新疆22万千瓦等。目前各省的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要求增加本省的风电规划容量。同时增加这么多的装机,国产设备从数量到质量都跟不上要求,这就给国外产品以可乘之机。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