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智能时代机器人并非决定性工具

  • 来源:科学时报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3-06-14

更多

5月11日,杭州成立“机器换人”与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联盟,计划五年内建设一个机器人领域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国家级的工程中心;完成100家以上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培育10家以上的机器人核心部件和整机骨干企业。

近年来,选择让机器人上岗的企业越来越多,富士康、比亚迪、长城汽车、三一重工、雷柏公司等都拥有机器人员工。数据显示,在200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仅为3500多台,而到2011年时,这个数据已经跃升为7万多台。2011年,日本发那科、德国库卡等公司在中国的机器人销量增速均超过100%。

“机器人”市场井喷似乎即将来临,因此,它将对制造业就业市场产生的冲击也日益临近。不过,此前有专家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不会形成很大规模,因此,对就业市场的整体影响并不大。

众所周知,未来工业生产必将是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方式甚至是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员工接手大量低价值的、重复的劳动无可厚非,这种节省企业成本、解放一部分劳动力的做法在工业发达国家早已非常普遍。

在德国,光学公司打磨玻璃的车间员工寥寥无几,因为,机器已经代替人们完成了这项费时的工作,这与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在生产这些机器人工件的地方,却有大量的人力在为它们服务。产品可以让机器人生产,但机器人还得靠人力去创造。

反观国内,制造业核心技术依然严重依赖进口,机器人企业生存形势也不容乐观。目前,国内从事机器人制造的企业超过60家,然而其生产能力、生产水平严重受限于基础零部件、核心部件制造的缺乏。因此,70%的市场份额被海外4家龙头企业占领着。

与其担忧机器人会抢了大量工人的饭碗,不如想办法让这些产业工人升级、转移,成为机器人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困境其实是来自于缺少创造型人才以及精通精密制造和加工的高技术产业工人。而如何培养这些人才,从根本上说有赖于能够提供给人们创造力的教育环境。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3-06/n48212.shtml
本文标签: 机器人   智能   自动化   工业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