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报道,武汉历时建设十多年,耗费近两亿元的智能交通系统,如今建设已经几近完毕。在日后的交通管理中,将逐渐发挥更多的作用。然而,就在相关的管理部门准备收获这十多年的辛勤成果时。一个尴尬的情况却不期而遇:这套智能交通系统竟然被著名的“中国式过马路”憋停了火儿。
2亿元智能交通不敌中国式过马路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曾经为大家解释过智能交通设备的工作原理,即通过车流量来决定红绿灯的长短。对于这套设备,武汉交通管理部门的科研人员介绍说:如果一条马路在7辆车等灯时的绿灯通行时间为21秒的话,那么一旦车辆增长到20辆,这个方向的绿灯通行时间就会由原来的21秒增加到35秒。这样的工作模式主要是借助距离停车线数十米开外的感应器进行反馈。当感应器感应到较慢的车速或者不太顺畅的通行时,这套系统就会将信息传到控制环节,从而增强这个方向的绿灯通行时间。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合理整合交通资源的智能化系统,却在不经意间被“中国式过马路”轻易剿灭。而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据相关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套智能交通系统,它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路口附近某个区域的车辆通讯状况进行判断,而它的前提是车辆能够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行驶才可生效。然而,在车流或者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时,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导致车辆每每临近路口时,都会迫不得已的减速甚至停车。而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车流采集器的判断受到严重的干扰,以至于难以维持正确的判断。
于是,面对这样的尴尬,据说武汉市不得不停用部分这样的装置,改由人工操作的方式,保证交通资源的正常分配。
“聪明的”交通遭遇“笨重的”尴尬
对于智能交通系统来说,其中的技术含量可以说是通过数十年的实践积累,以及大量的先进技术开发而成,最终使这套既耗时间又耗金钱的设备投入使用。然而,就是这套一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设备,却轻易被这种“简单粗暴”的过马路方式彻底报废,听起来也着实有些尴尬。
如今,在我们每每开展工作时,客观环境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然而这套经过多年投入的系统却被如此轻易的打败,则多少显出它在环境融合上的脆弱。
当然,面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我们并没有对它进行容忍的理由。但是,这样的现状却是我们在构建交通管理系统时不得回避的一个常见的现象。因此,针对如此现象的一些技术手段,无疑成为让这套设备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对于车辆的流量测试,大部分都是依靠路口附近的探测器来展开。但是面对当前很多的复杂道路通行状况,一个简单的探测器显然是难以理想的完成任务的。因此,这也就要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协作能力的发挥。
比如,除了感应线圈以外,能否再通过摄像机对现场路况进行一种形象的追踪,并且采用多向判断的方式,正确的分析出车辆的真正通行状况。或者说,既然了解行人对于车辆的影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对一些容易出现行人导致交通混乱的重要节点进行监控或者分析,从而将这些影响力大、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群体的通行状况计入我们的参考方面。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大量行人闯红灯现象过于普遍的话,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通行资源分配的不均?那么我们的智能设备是否又该为此进行“聪明的分配”?或者如果“中国式过马路”屡屡破坏交通环境的话,是否也折射出了此处交通设施安排的欠缺?然而面对上面这些诸多的疑问,智能交通的形象则显得那么的无助又苍白,或许从上面这些个角度来分析,智能交通距离真正的聪明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