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3D打印,先别着急谈“革命”

  • 来源:文滙报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3-06-25

更多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预言在国内骤然升温,被看做其关键技术的3D打印吸引了大量关注。但行业领军者却希望为这个话题降温,在他们看来,3D打印潜力巨大,但国内公众对它的预期过高,这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媒体炒作应该降温

前两天,上海举办了一场世界级的模具展,一台台高级机床纯熟地雕刻着精美的金属件。而在最有人气的展台,看不到多少工业文明味道,有的是一堆塑料制品:可乐瓶、齿轮、自行车链条、滑板车。最吸引眼球的,是一把一米长的超大活络扳手。

这里属于全球最大的3D打印公司Stratasys。当天展会临近结束,但在一台台要么像烤箱、要么像冰箱的3D打印机前,观众依然头碰头,争相把目光塞进小小的观察窗。

Stratasys中国公司总经理汪祥艮告诉记者,他现在的压力根本不是如何完成业绩,反倒是国内媒体和市场对3D打印的关注度和期望值,高得让他无法承受。

“在许多国内用户看来,3D打印似乎是无所不能的。”汪祥艮说,其实,3D打印远没有达到那种水平。

3D打印的著名咨询机构美国沃勒斯合伙公司董事长特里·沃勒斯认为,中国对3D打印的热情,是在过去6到12个月突然爆发的。

这把火,源起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去年4月的封面报道《第三次工业革命》。文章作者认为,3D打印将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

之后,国内媒体围绕3D打印和新工业革命展开轮番报道。强调未来的制造业,将不再用传统机器大量复制一个产品,而是要通过3D打印,实现批量的个性化定制。但汪祥艮说,全球主流3D打印企业,实际上没有一家把打印最终产品当成是主要的市场方向。

这个判断其实也是业内的普遍共识。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一场3D打印峰会上,西安交大的卢秉恒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的史玉升教授等国内3D打印专家都表示,目前还看不到3D打印取代传统制造工艺的可能。中国3D打印联盟顾问杨永强则认为,3D打印要成为一种制造方式,要等5到10年。他担心,炒得过热可能适得其反。

国内创新需要升温

模具展承办方在会场门口贴了一张超大的观展地图,传统厂商占了95%以上,3D打印企业很少。这也许就是现实中3D打印的温度。

Stratasys占据全球55%的专业级3D打印市场,同时它也是唯一在中国设分公司的世界级3D打印厂商,对比中外,它视角独到。

汪祥艮说,中国3D打印市场增长飞快:“也许是世界最快的”,但比起发达国家,中国市场仍处于极早期,远不够成熟。

事实上,欧美3D打印市场已启动多年,目前年均增长25%左右。快,但也不算太快。

汪祥艮说,国内3D打印最大的瓶颈是应用。3D打印技术最主要的用途是验证一个工业设计方案,随后当场生成原型。比如,车厂如要开发新零部件,按传统方法,开模、制造,至少要几星期;有了3D打印机,只要一晚上,设计师就能看到实物。

因此,3D打印的热度必然与制造业的创新氛围相关。但汪祥艮说,中国工业界的研发热情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他推广中的一大难点。

这种说法也被国内专家验证。卢秉恒院士10多年前就开发了3D打印机,但一直得不到企业支持。清华大学颜永年教授在20年前就着手3D打印研究,因经费不足,长期举步维艰。

汪祥艮说,在国外,他们的用户集中在汽车、航空航天、医疗、消费品、建筑设计等领域,但在国内最主要的买家是大学。这反映了中国创新能力和资源的分布。同时,中国用户的使用率也并不高。Stratasys的数据显示,在日本,单台3D打印机的耗材用量是中国的4倍以上。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3-06/n48386.shtml
本文标签: 3D   工业   自动化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