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护(Equipment service,maintenance)设备维修与保养的结合,为防止设备性能劣化或降低设备失效的概率,按事先规定的计划或相应技术条件的规定进行的技术管理措施。
产品释义
为防止设备性能劣化或降低设备失效的概率,按事先规定的计划或相应技术条件的规定进行的技术管理措施。当产线设备故障后,操作者需要第一时间迅速通知设备维护人员前来维护。一般采用工位安装点拓无线报警按钮。设备维护人员携带点拓移动bp机。设备故障时候,操作者只要一按按钮,设备维护人员即可立即收到报警信息前往故障现场。产线设备维护,一般配备产线设备异常看板,机修人员和领导可以直观及时了解产线设备状况。
产品理念
设备的维护修理,如果只是在当问题出现时才着手进行的话,就会导致生产能力和品质低下,失去竞争力。
因此就有必要将保养的一些基本思路决定下来,然后进行分组:
基本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事后维护 ( BM :Breakdown Maintenance);
预防维护 (PM :Prevention Maintenance);
生产维护 (PM :Productive Maintenance);
全面生产维护 (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
预测维护 (PdM :Predictive Maintenance);
基于状态的维护 (CBM :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 );
产品维护
设备管理的循序渐进的历程分为以下5个阶段:
(1)第1阶段 事后维护
在1950年以前所进行的都是事后维护(BM:Breakdown Maintenance)。
想法就是:等到坏了再修理,即使现在,当生产设备的的停止损失可以忽略时也可以采取事后维护的方案。修理作业的发生如果是突发性的话,要事前立计划是很难的。因此就容易不利于人员、材料、器材的分配和安排。但是,从生产性到综合性看的话,如果这种效率可以无视的话,可以采用事后维护。
还有,当平均故障间隔(MTBF)不是一定时,平均修复期间(MTTR)短,定期地进行部件交换要花费高额费用,这种情况下也可采取事后维护。
(2)第2阶段 预防维护
预防维护(PM:PreventionMaintenance) 在1950年左右导入到美国。
这种方法是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进行维护。
预防维护是为了防止设备的突发故障造成的停机而采取的一种方法,是根据经济的时间间隔对部件或某个Unit进行更换的维护方式。
预防维护的间隔时间根据设备的规模或寿命等来定,可以一年一次或每半年一次或一月一次或一周一次进行定期点检或是修理或是Overhaul。
预防维护如果过多的话就会不经济实惠。
根据事后修理费用或是综合起来的生产性和生产目标达成的情况以及稼动率等进行综合商讨后,而设定预防维护的计划。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