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机器人在中国异军突起(3)

  • 来源:中国新时代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3-09-10

更多

2012年,主营工业机器人、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成套装备、自动化装配与检测生产线、交通自动化系统的新松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33.29%。作为首要业务,2012年新松工业机器人年销售量是1,200台。据哈恩晶透露,预计2013年新松将达到3,000台的销售量。

同时,她也强调,并不能单纯地以单台机器人销量来计算新松的产量。因为除了生产机器人外,新松同时以机器人作为核心部件,进行机器人技术延伸,生产智能装备,复合增长率在50%以上。

即便如此,也不能忽略以新松为代表的本土机器人生产企业与外资品牌在市场占有率上的差距。

为什么外资品牌机器人能如此吃香?

这一点并非毫无理由。外资品牌机器人在工业机器人行业拥有40年以上的丰富经验,作为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行业,它们的规模效应也必然带来效率。同时它们在零部件、集成商及工艺上的努力是长期的,从而形成了巨大的优势。

左世全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整体规模小,甚至有些还存在作坊式生产外,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国内机器人技术差,关键核心部件更差。

他说,客户选购机器人,大多最看中的是机器人应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即运行中故障发生率低,并容易维护。这就涉及机器人制造水平问题。目前国内机器人的总体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仅相当于国外90年代中期的水平。

有数据统计,以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计算,国内机器人产品平均在8,000小时,而国外同类产品可达数万小时。

同时,他也指出,虽然中国也有数家机器人制造企业,但本土机器人在精度、速度等方面都不如进口的同类产品。尤其是机器人制造中的关键核心部件,如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控制器等都长期依赖进口,例如精密减速器主要来源于占领全球市场份额90%的帝人、谐波公司。相比长期与帝人等公司合作,并且采购量巨大的外国巨头,国内企业采购减速器等关键核心部件的价格要高出很多,导致国内机器人成本难以降低,性价比上自然不占优势。一旦国外大型厂商纷纷降价,我国工业机器人面临的市场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如此看来,在技术差距大、关键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情况下,本土企业要想在外资品牌机器人垄断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犹如虎口夺食般困难。

7月底,左世全赴日韩两国参观了几家代表性机器人企业。他说,韩国现代重工的发展模式令他深受启发。

已占韩国机器人市场份额50%的现代重工,自身并不制造减速器、伺服电机。“当我询问现代重工有没有想过自己研制这两个关键部件时,对方表示,‘我们曾经衡量过,若自己研制,成本核算上不经济,可能辛辛苦苦做出来后,因为成本高,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左世全如是说。

他说,在短期内不能实现机器人关键部件攻克时,我国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应该首先借鉴“韩国模式”,走机器人集成服务路线,通过采购机器人关键部件或机器人本体,然后自行设计、制造配套的外围设备,制造各行业所需要的机器人成套系统以不断拓宽应用市场;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向“日本模式”靠近,实现工业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生产,形成各司其职,分层面完成交钥匙工程的体系。

因此,国内大部分机器人企业在考虑成本收益核算的基础上,应该着眼于机器人产品应用,以应用带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一些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则可以通过国家的支持,争取在某个关键部件上实现突破。

具体到机器人应用市场,左世全认为,国内企业必须在细分市场中寻找机会。这一思路也正是新松机器人的发展之路。

早在成立之初,新松就制定出了机器人市场的作战计划:避开主战场,到外国企业无暇顾及的领域,到客户可以降低要求选择供应商的非关键领域去求生存,图发展。

哈恩晶说,“现在的机器人应用,并不是单独集中在一两个行业,任何市场都有细分,并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全方位的一家独大。目前汽车领域应用机器人比较成熟,但一些新兴市场,如钢铁行业、造船行业、采矿、家电、快速消费品等领域必将成为机器人应用的新战场。我们根据客户的需求、想法,结合他们的工艺,做全程设计,从规划设计开始介入,而不是单纯地卖机器人产品。”

“对于机器人应用来讲,往往有这样一个特点,如果某一领域是由你开创和引领的,那基本上这个领域其他企业在想用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时,可能还会找你,因为你在这个行业的经验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说,任何企业都要做好定位,寻找自己的细分市场,一点点地来做,应用领域就会逐步扩大。”

其实,在与外资机器人争夺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国内企业除了要不断攻克自身的技术难关外,也要学习外资在开发新兴应用市场时的灵敏嗅觉。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3-09/n49547.shtml
本文标签: 工业机器人   智能   自动化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