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等待春天的机器人

  • 来源:新浪财经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3-09-10

更多

国产机械人企业夹在研发和市场的消耗之间,他们试图冲击飞速膨胀、外资品牌占领近九成份额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在这个如日中天的行当里,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能否生产出未来工厂的主宰——工业机器人?答案是肯定的,但必须附加一句:没那么简单。尤其是那些通用的、最尖端的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它们之所以能代替工人,靠的是持续、精细的动作重复能力。那些在汽车厂里常见的、装备六轴关节的大型自由度机器人,能重复数万个不同的动作。

制造工业机器人,如同制造机器中的机器。这两年,在中国从南往北,这个行业一度雄心四溢。很多评论把机器人制造看做是继汽车、电子计算机之后的又一大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不过,如同曾经在汽车和电子计算机行业发生过的那样,民族工业机器人的开发者们,慢慢开始知难而变,在“技、工、贸”的大厅里排上了不同的队。

在中国,已有个别由民族资本构建的企业,譬如广州数控(GSK,下称“广数”)——能同时生产一两百台高等级工业机器人的工厂,试图冲击飞速膨胀、外资品牌占领近九成份额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在这个如日中天的行当里,中国企业们夹在研发和市场的消耗之间,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国产企业赶集忙

市场端的迅猛增长与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星星之火”形成对照。

在广州东郊的萝岗区,广数上百个橙色的自主品牌六轴工业机器人正在被组装。“在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能达到类似产量的少之又少。” 广数负责工业机器人开发的高级工程师陈其忠对《21CBR》记者说,“但是,对于生产工业机器人本体的企业来说,这样的产量还不足够让它们跨越盈亏线。”

广数是一家曾在数字控制技术上率先破解国际垄断的民营企业,其数控系统目前占据了国产数控总量的半壁江山。数控系统也是工业机器人研发的关键技术,看着制造业智能升级的大势,包括广州数控、沈阳新松、深圳众为兴等传统国产数控系统企业,也纷纷加入了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潮流。

中国的工程师们对工业机器人并不陌生。在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里,从199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工业机器人的研究项目。不过,直到2007年,广数才开始跟华南理工大学正式合作,介入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研发。

“当时广数的数控系统已经进入国内主流了,也看到曾经有日本机器人企业在驱动技术的基础上,成功进入了机器人本体的制造。” 陈其忠说,“我们当时想,如果能自己做系统、做电机、做变速机,那国产机器人的成本就能降下去。”

工业机器人的研制成本之高,让先行者们印象深刻。当年,作拆解研究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动辄数十万元一套;即使是现在,要试制新的工业机器人,也要购买进口的电机、驱动器、减速器等,投入成本更高。另外,多关节机器人制造需要多学科综合的研发能力以及经验积累,这方面的成本也高于一般的精密制造企业。

研发时间长、配件成本高、加工难度大,这些门槛一度未能阻挡各种资本进入这个行业。当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已成大势所趋,越来越多企业尝试在这个市场里分一杯羹。台达机电事业部总经理张训海曾对记者这样盘算:“先买欧美日的机器人回来,然后是尝试模仿、复制,之后再看着市场做新的功能。相信这样能改变市场被欧美日大面积占领的局面。”

从2010年开始,各种工业机器人研发项目纷纷上马。广数尝试产业化、尝试量产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是在2011年。去年,广数生产、销售了大约200套工业机器人,像陈其忠这样的负责人,也开始频繁地跑各种机器人展会,推介自家的机器人品牌。

在这些展会上,各种海外机器人品牌林立,其中更有业界戏称的“四大家族”——库卡ABB、发那科、安川,个个都是发展了数十年的优势企业。这些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大多随着外资工厂进入中国,并已在上海建立了总部。

相比之下,像广数这样的初生民族品牌,针对各自进军的市场,打出了有针对性的口号,譬如“无工伤,不抱怨”,“勤快的中国机器人”等。广数开发市场的方法是,先从数控销售市场上一些过去与广数合作的客户入手,推动他们在机床上下料工位使用广数的机器人。

陈其忠说,如果全中国的机床上下料工位都用机器人来替代人力,那么潜在的装机规模已接近百万台,而且做机器人也是相对有前景的投资。“比起华为、中兴做的产品,工业机器人的利润率没有那么高;比起做机床的数控系统来说,做工业机器人的毛利会好一点。”

不过,现有的产业政策不利于形成国产机器人的成本优势。减速机等核心部件占去工业机器人制造成本的60%~70%,大部分都依靠进口,而且课以大约8%的进口关税,但工业机器人整机进口却是零关税。

高额投入已经成为目前国产机器人制造的起步门槛。“5000万元是一个槛,1亿元是一个槛。没有这些投入,自己做机器人就是瞎想。”东莞启帆机械设备公司董事长周伟对记者说,他从2005年开始尝试制造机器人,直到去年退出,“因为这不是民营企业能够玩的领域”。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3-09/n49551.shtml
本文标签: 工业机器人   自动化   工业   智能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