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我国液晶面板配套产业已经起步 材料国产化现转机(2)

  • 来源:新华网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3-09-11

更多

我国有不下十几家液晶材料公司,按最终产品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混合液晶和单体液晶两类。单体和中间体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大量出口,这已成为该行业的一个特色。

TFT-LCD宽幅偏光片值得期待。目前,全球主要偏光片企业超过15家,生产线约有80多条,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包括日本的日东电工、住友化学、三立化工,韩国的LG化学以及我国台湾的力特光电等,其中日本企业的占有率超过50%。

成立于1995年的盛波光电为国内首家偏光片专业制造商。后来市场又相继出现纬达光电、温州侨业、三利谱等企业。但这些企业大都只能批量供应中低端TN-LCD用偏光片和部分STN-LCD用偏光片,主要应用于中小尺寸显示器。2012年前后,盛波光电和三利谱两家企业分别建成了幅宽1490mm、用于TFT-LCD的偏光片的生产线,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高档偏光片的历史。

此外,国内所有TFT-LCD用彩色滤光膜的供求关系基本保持平衡。不过,我国目前生产彩色滤光膜的主要原材料仍然依靠国外进口,例如光刻胶,该产品的国产化进展不大。

光学薄膜则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化学膜的需求急剧增加,国内膜加工企业大量涌现,主要有合肥乐凯、张家港康得新、北京康特荣宝、上海凯鑫森、宁波激智等。进入的企业不少,但大多集中于薄膜拉伸成型加工方面,一些包装材料转型的企业能否顺利生产出合格的化学膜还有待观察。

三大问题制约配套发展

高鸿锦认为,目前国内液晶配套产业仍存三大问题制约其快速发展。首先,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材料、元器件和专用设备等本地配套能力不足。在平板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滤色膜、光学膜等一系列材料的国产化过程中,几乎都遇到技术储备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不少企业长期以来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专利困扰,只能在国际大企业的夹缝中求生存,造成了国内许多新产品以低端为主、技术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弱、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等问题。

其次,企业规模过小,生存压力过大。上游配套企业基本上都属于中小企业,多数企业恐怕连中型企业都算不上。这两年有些上市公司涉入。这些企业一般历史很短,企业规模过小,技术与资产的沉淀都不够,与实力雄厚的国际大企业竞争没有多少优势。而在国内众多同行中,企业往往为了生存过度竞争,竞相杀价。

第三,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企业生存环境遇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能否在合理的、公平的环境中竞争,二是产业链上游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

比如国外的偏光片生产厂家将边角料、B级品等偏光片垃圾大量倾销到中国,其价格不到国内正规偏光片的1/3,严重冲击国内的偏光片市场。这种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高鸿锦认为,国内液晶显示产业只有多方协同才能做大做强。另外,政府应出台专门针对上游配套企业做强做大的政策,包括鼓励国产化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进出口关税调节等。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3-09/n49576.shtml
本文标签: 自动化   液晶面板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