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电动汽车之“充电模式”商业价值分析

  • 来源:网易新闻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3-09-29

更多

电动汽车的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事关整车售后服务与维修,还涉及配套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

德勤公司的调查显示,美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后,至少三年才可实现收支平衡。对于电动汽车发展,西方和中国大部分车企,旗帜鲜明推动的主流商业模式是“充电模式”。

充电模式

从车辆产品商业活动全周期来看,这一商业形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品销售方式,以“车辆捆绑电池”销售为主;

二是能源供给方式,以充电服务为主。构架该类型商业模式的产品核心思想是:动力电池属于整车“不可分割”的重要零部件。

分析充电模式的商业价值,对产业界对未来人类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车辆价格

推崇“充电模式”的群体非常自信地认为,解决电动乘用车的“价格高”不是一个问题。其具体解决方案为:初期依靠政府补贴来孵化初期的市场拓展,再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车辆产品和动力电池的成本,最终向市场提供比同类燃油汽车更具价格优势的车辆产品。显然,这是中国几十年来大部分工业产品的市场推广商业法则。正是这个工业化产品推广的基本常识,让我们在推动电动乘用车产业发展的认识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实际上,采用“充电模式”也许是个无法实现梦想。原因在于,带电池销售的电动乘用车比同类燃油汽车,多出了一块“价值不菲”的动力电池。

 “价值不菲”的动力电池

在带电池销售的“充电模式”中,把动力电池成本变为零的可能性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府永远全程补贴,二是卸下电池,裸车销售。而政府只能补贴一时,决不可能补贴一世。当政府停止补贴后,电动乘用车的价格就会飙升。

按此推论,实现动力电池成本为零的目标,就只能采用“车电分离,裸车销售”的方式了。因此,电动乘用车商业化的正确销售方式,一定是采用“裸车销售,电池租赁”的模式。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3-09/n49811.shtml
本文标签: 电动汽车   智能交通   自动化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