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中国核电迎来标杆电价时代

  • 来源:中国投资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3-10-09

更多

在有利于约束核电厂投资,提高投资效率等意义的背后,标杆电价将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控制核电投资建设成本成为核电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8月23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召开核电工程经济策略研讨会,广邀核电业内专家共同探讨未来核电建设投资大计。本刊特邀参与研讨会并发言的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敬撰文,详述核电投资将在标杆电价时代发生的改变。

未来核电将在安全和经济两条线的约束空间内平稳发展

6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通知,将现行核电上网电价由个别定价改为对新建核电机组实施统一标杆上网电价政策。同时强调,核电标杆电价保持相对稳定,今后将根据核电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电力市场供需状况等对核电标杆电价定期评估并适时调整。

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核电结束了“一厂一价”的电价机制,正式迎来标杆电价时代,核电定价机制也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

从长远来看,核电标杆电价的政策出台是一种必然,更是一种进步。它对于核电发展的安全、技术、标准化及市场化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实上,鉴于供求及价格形成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机制,我们可以说核电标杆电价及调整政策的实施是我国核电发展走向市场化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核电标杆电价的确立为核电企业设立了一个价格上限标准,这必然促使核电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核电企业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为工程造价的控制,由此降本增效,提高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未来核电及技术的竞争将趋向良性化发展。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导致核电的经济性存在较大差异。而标杆电价的设定,可使政府、企业、公众对本区域是否适合发展核电做出更加科学的分析和评论,从而科学决策,促进核电的合理布局,避免区域盲目争取核电项目;与此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用户对技术的选择将更加自主,利用自主创新技术降低造价的积极性在未来也将逐步得到提升。

全过程成本控制

核电企业在寄希望于国家建立科学合理的调整机制和规范化的补贴机制的同时,应树立从源头控制建设成本——建造即运营的核电管理理念,在设计上、建造上,包括融资模式上都要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事先思考并采取降低造价、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空间的措施。

工程拖期是目前核电工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又突出的现象。由于采用新技术、设备制造拖期等原因,在核电工程建设中存在较普遍的超工期、超概现象,造成核电企业建设成本增加。国家推出标杆电价后,形成核电成本倒逼机制,激励企业约束成本,促使企业不断优化工程管理机制、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过去核电项目从建造到运行都由同一个队伍完成,即所谓的大业主管理模式。在过去核电起步阶段和未形成规模化建设阶段这是较为合适的管理模式。随着核电逐渐成为能源支柱产业,这种“一家一户”式的建设运营模式势必阻碍了技术和管理的提高。建造和运营专业化的分工,成为一种确保核安全、降低建造成本的重要手段。

中国核电发展的历史揭示了这样一种现实,即: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率高的核电技术,建设成本及上网电价都较进口核电技术机型低。在成本倒逼之下,核电企业势必加大自主化技术研发,在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核电技术的同时,加快研制自主化机型,为进一步降低核电造价奠定基础。

核电建设局面严峻

核电工程建设有其自身特点,主要包括:安全、质量要求高;一次性投资高;技术、管理复杂;专业性强;工程量大;工期长;风险大等。除这些共性特点,我国工程建设项目还有以下特征:

第一,现有工程技术种类多,储备不足

目前我国有俄罗斯WWER技术、法国M310技术、美国AP1000技术、自主开发的650兆瓦压水堆技术以及高温气冷等至少6种不同的工程技术,不论是设计、还是设备制造均凸显出自主科研的技术储备不足,有经验的人员数量和能力远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的要求。

第二,工程前期准备深度不够,为工程建设埋下隐患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3-10/n49893.shtml
本文标签: 光伏   核电   新能源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