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频道   >
机器人| PLC| 低压变频器| DCS| 人机界面| 现场总线| 运动控制| 高压变频器| 电机| PAC| 现场仪表| PC-BASED| 机械传动| 传感器

我国混合动力汽车自主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阅读人次:
  • 发布时间:2013-10-10

更多

来自日前举行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及推广研讨会”的信息表明,通过政府支持和产学研紧密结合,我国混合动力汽车自主创新已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形成三纵三横研发布局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我国201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579辆,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仅为2580辆。201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为12791辆,而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迅速增长到11545辆。截至6月,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6000辆,同比增长约50%,而普通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已超过新能源汽车,达到l0000辆,同比增长超过60%。

产业化推进初期,国家政策导向是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早已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就专门开列了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电动汽车重大专项。

在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创新过程中,以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系统集成为重点,通过政府支持,进而确立了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整车控制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为“三横”的研发布局。逐步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建立了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开发体系。基本掌握了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自主开发出系列化产品,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全面跟进。基本掌握了电动汽车整车开发关键技术,形成了各类电动汽车的开发能力。

目前,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在系统集成、可靠性、节油性能等方面进步显著,不同技术方案可实现节油10%一40%。

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与混合动力汽车密切相关的一批关键技术在我国已取得明显进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动力电池方面,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显著提升,产业化能力加强。我国动力电池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自主研发出混合动力汽车用高功率型动力电池和纯电动汽车用高能量型动力电池,形成了镍氢和锂离子6-100安时多个系列车用动力电池,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等关键指标明显提升。

其中,功率型电池重量功率比最高达2178W/Kg;能量型电池重量能量比最高达134wH/kg。镍氢动力电池已经批量应用于大规模示范运行的混合动力轿车和混合动力客车,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中得到验证。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能力大大加强,中国已建成年产百万Ah到千万Ah的生产线,已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

车用电机方面,中国车用电机性能指标取得明显进步,产业化能力大幅提升。高密度永磁电机功率密度达2.68kw/kg,系统最高效率达到94%以上,产品的功率范围覆盖200千瓦以下整车的动力需求,电机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相同功率等级的国际先进水平。

采用现代车用电机系统设计理念,初步解决了多目标、高性能车用电机的极限设计和包括控制策略在内的系统集成仿真等技术难题;通过采用系统集成设计技术,实现了电机/发动机/变速器的机械、电磁和热管理的一体化设计与应用;车用电机制造工艺研究取得重要创新,拼块式铁心、高密度绕线技术和整体充磁工艺等技术己得到成功应用;关键材料与零部件研发取得初步成果:开展了电机磁性材料稳定性研究,研发了转速位置传感器、高性能低成本绝缘材料和专用电工钢;同时,在新型电机技术方面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各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万套级以上。

电控系统方面,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取得了较大突破,已与国外水平较为接近。经过近5年的重点开发和研究,一些电池管理系统研究项目已经应用到电动车辆的实际运营中。

此外,电动车辆快速发展和实际运营测试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电池管理系统技术研发水平的提高,在电子控制系统管理和控制策略领域,已开始进行科技创新和专利布局。清华大学所开发的基于AMT并联式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整车控制器已在国内小批量应用,在中通客车累计装车200多台,行驶超过1000万公里,平均油耗节省27%。

【文章来自米尔自动化网http://www.mirautomation.com/pages/2013-10/n49938.shtml
本文标签: 新能源动力   汽车制造   燃料电池  
 三菱电机

热门内容:
工业机器人 S7-200 S7-300 PLC编程入门 自动化产品 DCS控制系统 变频电机 工控机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 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