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电力企业的电站负责人看来,英利志在必得:首先,按照英利每年开发3吉瓦地面电站的计划,英利的产能几乎能够全部消化在自营电站上,这几乎完全化解了英利产能过剩的危机;其次,英利自行完成电站的设计、组件供应、设备采购、建设、运营等,建设完成后,电站必将实现增值;最后,英利“大决战”的另一个潜在结果就是,以银行贷款换取持续的现金流。
电站作为可以获取银行贷款的有力资产,必将缓解英利下一步投资中的资金问题,如果电站投资建成后出现现金流问题,转售电站也能即时回收资金。
一位地面电站的行业人士如此比方:英利筹资10元人民币建设电站(其中可能8元来自银行,自有资金2元),每瓦电站需要8元建设成本,还有2元可以作为流动资金。在8元的电站成本中,4元为光伏组件成本,最终可形成英利组件业务的营收并实现2元的利润,这2元的组件利润加上电站上网售电收益,减去银行本金和利息,就形成了之后每年英利的盈利。而如此以来,英利不仅获得了现金流,解决了燃眉之急,而且可以通过售电赚钱,获得长久发展。
“缺钱”的尴尬
英利的“战役”并非是坐等收钱的游戏,其最大的考验就是资金。一般来讲,地面电站1瓦的投资成本为8元人民币,英利未来5年的15吉瓦将投资12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投资240亿元人民币。
苗连生对外坦言,目前中国光伏行业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自2011年下半年欧美取消和减少光伏补贴以来,英利几乎亏了个底朝天,之后企业业绩逐步好转,才挺过寒冬。据英利绿色能源的财报显示,2012年,英利的净营收总额为113.919亿元人民币,但净亏损为30.644亿元人民币,今年一、二季度,英利的净亏损分别为6.118亿元和3.208亿元。
孟宪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光伏行业前10家企业的负债达1000多亿元人民币,这些债务可能还需要1~2年才能消化。
“未来,80%的资金还是来自银行。”王亦逾透露。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开行一直被称为光伏企业的“救火者”。虽然国开行的政策尚未出台,有光伏企业回应,相比光伏企业下游电站近千亿投资,国开行一家的支持力度可能仍然是杯水车薪。
一位光伏企业分管电站的高层表示,“一年国家就拿出几百亿的贷款支持光伏产业,不可能全部都给你英利,而且,电站项目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核准,项目能否通过还不一定”。所以,他认为,如之前很多企业一样,英利的“大决战”很有可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