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户认为的最困难的工序入手,立足于整条生产线的自动化系统改造,这就是达意隆公司作为集成商的任务。这项任务不只是简单的整合资源,还需要300多位设计工程师共同为客户量身定制设备,形成整套的自动化体系。在罗文海的观念里,只是在几个环节用机器人取代人是很初级的想法,而真正的自动化必须是整厂的体系改造。
显然,从机器人制造到集成,再到应用,在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和转型中,这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主力,也是在磨合与协同作战中不断迸发创造力的源泉。
机器人的未来市场
对于中国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发展,制造、集成和应用三方所看到的和所预期的也就是该领域的未来。
为何选择机器人?在顾纯元看来,主要是四个理由:第一,为了员工的健康安全,危险的岗位需要机器人;第二,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和一致性,机器人的精度和稳定性能够应对不同工艺对产品质量的需求;第三,为了保持成本的稳定,由于人员流动等因素劳动力成本正在激增;第四,整个时代转型升级的需要。
而在诸多理由中,陈睿尤其强调劳动力成本的问题。他提出,社会的劳动力结构正在改变,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愿意从事基础的制造业工作;另一方面,新一代的农民工看到“读书无用”就早早外出打工,没有技能就需要企业投入资金加大培训。然而居高不下的劳动力流动率又让企业的培训投入陷入了恶性循环。因此,陈睿说:“综合来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以每年10%~15%的速度在增长,这里不仅包括工资水平,还包括培训成本和机会成本,很可怕。”
另外,在产品质量的控制方面,陈睿也认为,日化产品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技术门槛又非常之低,所以在价格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要想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依靠品质。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也已实现了“理性的回归”。这就使得产品的质量控制成为了宝洁最核心的要素。
如今,宝洁工厂里的年轻工人们已不再是传统的低端制造工人。他们坐在操控室里俨如驾驶员,其任务就是要“驾驶”好整条生产线,让其在正常的轨道上高速运转。虽然并非没有压力,但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升,需要员工付出的体力和精力会逐渐减少,而对其知识技能的要求则会增高。随之增加的,自然还有因操纵而获得的成就感。
据陈睿称,产品的出错率也因为机器人的应用而下降了约20%~30%,叠堆环节的错误更是百分之百地杜绝了。可以说,新技术的运用让宝洁在生产成本上领跑之余,在质量控制上也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那么,自动化的发展是否就意味着越来越高的自动化程度和机器人取代人工?上述三者一致认为,未来必定是人机协作的模式,也是体力劳动者向技术劳动者不断转变的过程。“人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所以如果能人机互动自然是最佳的模式。”顾纯元表示。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