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至少在2030年以前,会稳步、逐步有所减少。有人称这一消息意味着多年来支撑着中国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中国制造业将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从而造成制造业外移及经济增长下滑;而有些人则认为人口红利的消失正是倒逼中国产业升级,提升劳动力素质的转型机制。然而作为中国制造业幕后的真正推手——工业自动化产业,它将以怎样的改变与策略来应对在全球化制造背景下的中国产业转型期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与升级?本刊特采访台达电子资深副总裁暨机电事业群总经理张训海先生,共同探讨 “人口红利消失,自动化产业应以怎样的成长与策略来填补空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前行?”话题,以启迪智慧,共促发展!
台达电子资深副总裁暨机电事业群总经理张训海先生
记者: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的劳动年龄人口,相较于其它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劳动力来说,对于“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论断,您的看法是什么?
张训海: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劳力密集型工作,这就势必会造成工厂劳动力短缺,同时劳动力成本也日益增长,人口红利消失的趋势明显。
近期,国内学者们对于“2013年中国人口红利或将消失”以及“第二次人口红利可能再来”等话题讨论热烈,也引发广泛关注。
这个问题,台达在40多年的成长中都有过经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蓬勃发展的台湾电子制造业在台湾本土没法找到充足的工人,所以开始在大陆和东南亚开设工厂,并着手建设自动化生产技术。在大陆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人口红利降低趋势显现后,很多制造业开始迁往中西部地区及加速企业自动化进程。
中国在快速发展中,劳动力不可能永远充足且廉价,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是产业变革中必需面对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挑战即机会,从长远来看,这或许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
记者:中国人口红利的下降,对于正处于向可持续发展“三低”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来说,将给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来哪些正面的影响和负面问题?
张训海:在企业的成长中,总要面对种种的难题,都应积极的去面对。很多制造企业采用“搬工厂”的办法应对人口红利问题,搬到西部或者东南亚等地。除了搬迁外,应该同时导入自动化。因为搬到西部或越南、缅甸等国家,只是让人力成本压力推迟几年发生,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台达为应对“台湾人口红利消失”问题,把产品制造工厂从台湾迁到大陆、东南亚等地的同时,启动布局生产自动化,目前看来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个化危为机的正确决策。
当时台达为旗下电子产品制造工厂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时,需要购买大量欧美日品牌的设备零组件,而进口零组件价格高昂,且有些还不符合应用需求。在遇到诸多不便的情况下,开始思考能不能自己制造原先只能进口的零组件,并积极着手研发和制造。从1995年生产变频器开始,每年增加1-2个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拥有控制、驱动、运动、传动和电能质量管理全系列产品线的自动化知名品牌,为全球制造业提供专业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完成了自身遍布世界的制造工厂的自动化改造工程,保持了强劲的品质和成本优势。截止2012年底,台达成为一个在全球拥有106个运营据点,31个生产基地和54个研发中心、年销售额超过7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
记者: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下降,美国已经抛出再工业化战略,东南亚也再次以低成本人力资源吸引制造业转移,要想继续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和保持制造业的优势竞争力,则中国自动化产业将在解决这个问题中,重点着手应对哪些方面的挑战?作为一家自动化企业,您是否已经在某一些方面做出了就对举措,或将计划做出哪些应对举措?
张训海: 导入自动化设备、减少员工人数,已成为制造企业不再掣肘于劳动力稀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有效途径。未来许多工厂一定会走向自动化,而且自动化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自动化产业一定会蓬勃发展,不过所有的技术和系统方案跟现在比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对于供应商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越来越重视。这为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需求个性化将推动“多品种、少数量“的生产类型增长,也就是对生产柔性化需求提升。而适应单品种大批量生产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并不能适应这种需求,生产将会走向人与机械设备相结合的自动化模式。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技术就变得很重要,如高速通信、运动控制以及数据采集技术。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