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绿色建筑相关标准中智能化的技术内容还不够全面
在绿色建筑领域,我国已编制了一系列标准规范,但是标准中智能化的技术内容还不够全面,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只有“节能与能源利用”和“运营管理”章节提出了智能化技术的要求。而《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仅在“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章节提到了智能化设计的要求。
绿色建筑智能化中的智能化技术是为绿色建筑实现“四节一环保”服务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在绿色建筑的“节能与能源利用”和“运营管理”中有智能化的需求,涉及到的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部分都会产生对智能化的需求。例如:针对目前空气质量差,雾霾现象严重的问题,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应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评价项目,可开发相应的智能化技术用于施工现场监控,控制施工引起的各种污染,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绿色建筑相关标准中智能化的技术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充实。
2.3绿色建筑的智能化技术已在部分地区得到实践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区的绿色建筑采用了智能化技术,如天津首个通过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的项目——天津仁恒海河广场项目住宅部分;湖南长沙的绿色小学——梅溪湖小学的屋顶采用了智能化的可调节遮阳设备等。
上海市在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智能化方面已技术先行,于2008年就编制了《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智能化技术规程》DG/TJ08—2040一2008,全面贯彻国家关于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主动对建筑内各类用能系统实施智能化节能监控技术措施,以实现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等建筑节能目标。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作为公共建筑节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综合采用信息通信、计算机网络、自动化与智能控制等智能化技术的建筑能效综合管理、空调节能监控、给排水节能监控、变配电节能监控、照明节能监控、可再生能源利用监控和遮阳及门窗启闭节能监控等智能化系统。在节能智能化技术上有了一定基础,为绿色建筑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虽然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已在部分地区得到实践,但是为绿色建筑服务的智能化技术还不够全面,标准的推行力度不强,现阶段绿色建筑智能化未得到有力的发展。
3、绿色建筑智能化发展展望
3.1社会对绿色建筑智能化的需求将越来越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绿色建筑的智能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一些发达国家,智能化已融入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如美国绿色建筑协会2009版自gLEED中已将相关能效管理的要求列为了必备项,智能化相关内容也占有较高的权重。虽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等标准中相关智能化内容未作为强制性要求。但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将促使现代建筑朝着舒适、安全、高效、便捷的方向发展,智能化在绿色建筑评价中将具有较高的权重或部分列入控制项,以确保实现绿色建筑实现智能化,满足社会需求。
3.2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完善标准
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绿色建筑智能化应结合网络技术、新能源、再生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处理等现代技术,开发为“四节一环保”服务的新型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将节能、高效、适用性广、经济效益高的智能化技术试点推广,逐步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相关标准中智能化技术内容。在标准完善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类型新建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以及既有建筑改造等、不同目标星级的绿色建筑设置智能化功能的最低标准,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以便标准推进绿色建筑智能化的发展。
3.3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引导绿色建筑智能化有序发展
2013年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中提出了完善标准体系等保障措施。国家和部分地方正在开展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研究和编制工作。绿色建筑是一项全寿命周期工程,涉及到规划、设计、施工、检测、验收、运营、改造等阶段,涵盖了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燃气、电气与智能化、室内设计、景观、经济等专业,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以此系统地、前瞻地确定绿色建筑发展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绿色建筑智能化标准蓝图,将引导和规范绿色建筑智能化的发展。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