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落实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地。哪些区域适合发展?哪些区域限制发展?哪些区域严格禁止发展?过去有一个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把规划落地。第二是要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三大区域发展的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把三个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好落实好。第三是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沿海地区一些产业,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提出要转移到成本更低、对企业发展更有利的区域,并且有的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我们想借助落实好三个区域协同发展的规划,能够促进产业有序地向中西部转移。第四是建立好企业聚集发展的环境。我们前期已经在各省批准设立了很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在这个基础上,在促进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包括京津冀之间协同发展,设立工业园区。通过这一措施使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每个区域发展也有自己的产业定位,也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记者:可能这就更突出一个整体的布局。
苗圩:这需要整体布局,也需要我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比如一些要素的流动要能更加顺畅,解决企业跨区域发展兼并重组所带来的GDP核算、税收分两地缴纳中的一些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它是否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整体规划和路线图,基本思路是什么?与德国工业4.0相比,有哪些差别?
苗圩:今年“两会”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订“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回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在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这也是在历史上我们时隔150年之后,重新又占据了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还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另外,我们还应该有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方面表明,我们还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化、去努力、去奋斗。
根据这个思路,在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这个规划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我们也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一个路线图,也有它的时间表。
待国务院审批通过发布后,我们还要组织工业行业认真宣贯这个纲要。这个纲要的主要内容大致是几个方面:第一是强调创新驱动,第二是质量为先,第三是绿色发展,第四是结构优化,第五是人才为本。通过实施规划纲要,我们为后两步走奠定好的基础。通过这十年的努力,我们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国和德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不在一个起点上,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德国实现工业4.0也需要8-10年,并不是德国现在已经实现了工业4.0,它在时间上和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大体在一个时间段。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和我们前期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我看到一个介绍德国工业4.0很形象直观的场景:工业3.0是机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图上画的是一个机器人从货架上抓一个货物装进一辆卡车;到工业4.0仍然用了这张图,只不过在货架、机器人、汽车上都画了一条小的弧线,这表明这三者互相都通过无线、宽带、移动、泛在的网络联系起来。这就很直观的表明,将来智能化的设备、产品之间,通过有线无线的通讯方式能够连接在一起,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联网或者工业互联网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讲话中也提到了网络经济的概念。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我们要高度重视这方面发展的趋势,抓住这一轮发展的机遇,趁势而上,发挥后发优势。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就是我们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同。德国总体处在从3.0到4.0发展的阶段,我们的工业企业有些可能还要补上从2.0到3.0发展的课,然后才能向4.0发展。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工业企业的实际,把发展的路径选择好,走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记者:中国工业的4.0版本中,智能制造是否是很核心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智能制造发展到什么水平?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