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产模式普及或需三年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制造业悄然被互联网改变。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制造业由大规模制造转向大规模定制。个性定制化悄然发展,但尚不能称之为“蓬勃”。
目前,与民生紧密联系的家居产业正大规模走向定制化。区别于前几年的小作坊横行,国家对家居业的环保和规模要求不断提高,致使众多存在售后、质量问题的小规模企业淡出市场。而众多家居企业都在不断完善生产、增强精细化管理、规范生产流程,以定制化满足市场需求。
曲美家居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在家居产业,大规模智能化表现尚不明显,但企业采取规模定制,是以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方式。对大型家居企业而言,大规模定制有利于降低人工费用,但个性定制将成为未来的利润增长点,并且智能家居的市场正在快速打开。”
不仅是家居业,家电业、安防业的定制化也在起步阶段。业内人士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的制造业都在中低端市场发展。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闯入’,告别贴标产品,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向高端领域的突破在,中国制造企业开始重视自主品牌的塑造,努力将品牌变成企业的一种可变现资产。在下一个阶段,部分品牌企业将进行资源整合,以定制化为突破口,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无论如何,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让大规模个性化制造成为可能,这也是未来制造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个性定制化会颠覆全球制造业。
中国工业机器人
年销售增速或超25%
机械行业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景气度与国家经济紧密相连。一组数据就十分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了这一特点:2015年前三季度机械行业主要经济指标逐月下滑,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低于同期全国工业增速1.1个百分点。而在此基础上,行业利润增速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机械企业普遍存在市场需求不足、订单减少、价格持续下跌、效益下滑的现象。
这似乎与今年我国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及不相称;更有悖于全球“制造业回归”的大格局。事实上,除了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 2025》外,重振制造业是世界各大国争相实施的国家战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归”,旨在调整和提升国内传统制造业结构和竞争力;德国公布《确保德国未来工业基地地位——未来计划“工业4.0”实施建议》,目标在8年至10年内实现“工业4.0”;英国公布《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发布制造业白皮书和机器人新战略;韩国推出了制造业创新3.0战略。
根据管理层的定位,《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强国“三步走”战略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是统筹考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基础条件提出的战略性规划。与此同时,其也被业界视为传统机械行业转型升级,开辟新增成长空间的唯一出路。而受此影响,市场十分看好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所具有广阔的成长前景。
而谈起智能制造,就必定少不了今年红遍资本市场的机器人概念。在信达证券不久前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其甚至预测,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保守估计年增速将达到 25%。
起步虽晚增长迅猛
事实上,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异常迅猛,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最大的国家。究其原因:劳动力价格上涨,产品质量提升,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机器换人”;政府扶持机器人产业,持续出台政策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机器人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伴随着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国产机器人成本有望大幅下降等因素都驱动着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机器人不是简单代替人工劳动,而是一种能够结合人的优势(分析判断、快速响应变化等能力)和机器优势(高精度、高稳定性、长时间运行和环境耐受能力强等)的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在三种工况内最有发展潜力:即人不能干的(如危险工况、太空深海极端环境作业等)、人干不好的(如高精度工艺)和人不愿意干的(如单调重复性劳动、重体力劳动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不同门类的工业生产中。同时,伴随着技术进步,机器人应用也从使其重复简单的劳动逐渐过渡到人机搭配,人机协调生产等。
正因为机器人不是简单代替人工劳动,所以其也顺理成章的融入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之中。
业界判断,包括机器人在的内智能制造,是未来10年乃至3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方向之一。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