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市场巨大
与很多产业一样,放眼全球,中国机器人的先发优势并非技术,而在于市场。
可以肯定的是,在下游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汽车、电子电气、塑料橡胶和金属制品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这有效节约了劳动力成本,提升了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而在我国,2015年出现的代工厂倒闭和外资企业向东南亚转移现象表明,我国制造业长期依存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国内企业引入机器人既能降低人力成本,又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简称 IFR)统计,自2010年开始我国机器人需求量进入高速增长期。2010年,新安装工业机器人为1.50万台,2011年达到2.26万台,同比增长50.7%;2013年达到3.65万台,占全球销售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幅达60%。2013 年我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迄今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最大的国家。
不仅如此,我国机器人应用市场成长空间巨大。尽管过去五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迅速,但从使用密度(每万名工人对应机器人数)和应用比例指标看,我国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截止至2014年,中国机器人使用密度仅为30台,国际平均水平为55台。
根据信达证券“未来五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的年增长率为25%”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售量将达到19.17万台;假设单台机器人平均售价为20万元,2015年至2020年五年内,我国机器人市场的销售总规模将近1500亿元。
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
不过,中国机器人产业想要做强,却绝非易事。
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为:外资机器人厂商技术领先优势明显,基本占据了我国高端应用市场;国产机器人在性能、可靠性、品牌等方面与外资企业有差距且短期内难以超越。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研制与应用已有五十余年历史,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世界著名机器人厂商包括瑞典的ABB,日本的FANUC、Yaskawa,德国的 KUKA,美国的Adept Technology、American Robot、Emerson Industrial Automation、S-T Robotics 等等,其中,KUKA、ABB、YASKAWA和FANUC四大企业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0%,素有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称号。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制造业上市公司高层曾向《证券日报》记者讲述,“前两年我们在兴建新厂房时,听说广东一个厂家的机器人可以代替进口。即便价格便宜不了太多,我们还是兴奋的跑去调研。但结果的确令人失望:机械臂的反应比进口的慢很多,而且时常出错。最终我们还是无奈地选择了进口产品”。
与此思路一致,信达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国内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的发展机会在中低端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开与机器人“四大家族”直接竞争,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我国“工程师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和企业自身在某特定领域积累的技术和渠道优势。
其实,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国产化率也正不断提升:2014年我国销售5.6万台工业机器人中国产品牌有1.6万台(占比为 28%)。
当然,国产销售量得益于相对低端的线性机器人贡献,这与国家机器人产业规划制定的“高端机器人国产化率达到45%”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结合实际,目前市场主流观点认为,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机会在于:系统集成应用从中低端市场做起;机器人单体从需求旺盛且结构相对简单的产品门类做起;以及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步伐加速。
信达证券研报认为,从国内其他制造业的发展经历看,只有实现零部件国产化才能真正降低成本。国外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上领先优势明显,国内已有部分企业取得技术突破。国产零部件在性能和稳定性上与进口产品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迫使国外品牌降低价格以应对冲击。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