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作为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与主要技术载体,被公认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发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技术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3月27日,“2016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在东莞发布,披露了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连续问鼎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1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5万台,此后迅速增长,到2014年已达到5.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1/4,同比增速达到了56%。而且,在2013年之后,中国连续问鼎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分列二至五位。
另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最新统计数据,预计2015年全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将超过22000台,同比增长30%左右。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左世全认为,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正处在快速爆发期,“我们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机器人本体销售额在1500-2000亿左右,机器人密度(每万人拥有机器人数量)将从2014年的36增长到100以上”。
尽管如此,目前中国机器人密度指标仍然仅为全球平均值的一半左右,与机器人应用较为普及的韩、日、德、美等国相比,增长潜力巨大。
对于企业来说,想要“机器换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库卡中国区研发总监Florian Mader表示,中国的工人工资在过去的十年间以每年超过14%的幅度在增长,而许多工人已不再愿意从事单一重复的工作,因此有必要来使用工业机器人,来保证一些产业的持续发展。
统计称70%以上的本土企业正在亏损
白皮书指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分别进入了初步产业化和产业孕育阶段。其中,工业机器人发展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四大产业集聚区。
根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末,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到1026家,其中广东省聚集的机器人厂商最多,达到285家,其次是浙江省156家,位列第二;其它地区如江苏、山东、上海、北京、安徽、辽宁和重庆分别达到125家、89家、108家、58家、56家、45家和40家。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近90%的企业规模在1亿元以下。我国的龙头企业沈阳新松,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6.9亿元,而四大巨头(瑞典ABB、日本发那科、安川、德国库卡)等销售收入动辄超过百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缺失导致生产成本高企,本土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容乐观。2015年,约75%的精密减速器由日本进口,超过80%的伺服电机和驱动依赖进口。这直接导致国内企业要以高出近4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以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驱动器。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机器人行业本体业务规模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上半年80%以上厂商本体业务出现同比增长;但从盈利能力来看,70%以上的企业的本体业务处于亏损状态。
台达DOP-W系列提供10.4”/12”/15&rdqu…
JetNet 3005G · 5口全千兆RJ-45交换机 …
显示规格 一般规格 环境规格 结构规格 外形…
功能规格 …
功能规格 …
西门子SIMATIC S7-400PLC的主要特色为:极高的处理…